捧檄桥位于庐江县庐城镇晨光社区。为庐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合肥市庐江城东门外的文昌河上有一座五孔石桥,名为捧檄桥。这个名称源于东汉末年的毛义在此处捧还朝廷封赏的檄文,表现了他的孝道精神。后来,如有子女不孝,便领到捧檄桥下喝河水,以净化灵魂。韶山毛氏宗祠也有“捧檄家声”的对联,表达对孝道的重视。毛义,字少节,东汉末年庐江人。毛义少贫丧父,与母相依。为了生计,毛义帮人放牧,以奉养其母。母病时,他不仅在榻前伺候汤药,还曾割股为母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被举为贤良。朝廷得知,送檄文封赏他为安阳县令,毛义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不久,毛母病逝,朝廷派人前来看望,毛义却跪拜于“临仙桥”上,将原赏封安阳县令的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
吴公祠,位于庐江县庐城镇牌楼社区,为清朝纪念庐江团练首领吴廷香而敕建的专祠,1865年,由其子淮军名将吴长庆回籍亲自督修。据了解,在江淮流域,为乡勇民团首领而敕建的专祠,至今能保留下来极为罕见。祠堂屋宇宏阔,梁柱粗大,内部结构华丽精巧,外观朴素大方,为晚清江淮地区建筑风格。2013年5月,吴公祠被合肥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吴公祠较好保存了江淮流域晚清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庐江晚清时期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场馆信息开放时间:8:30-17:30门票价格:免费开放电话:0551-82561398
拍笑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马厂村,是一座长8米、宽4米,高5米的单拱石桥。为庐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在明成化年间,村庄中有张李二姓村民,因宅基地纠纷闹到县衙。县衙传双方到庭调解,双方走到村边溪头,不料因前时大雨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湍急。张姓村民强行渡河不慎卷入洪水,危在旦夕。李姓村民见状急忙下河,奋不顾身将张姓村民救起。张上岸后向李拍肩致谢,李笑言应当。劫后余生化纷争,拍笑之间泯恩仇。于是,张李当场决定撤销诉讼,并协议将诉讼费拿出在此建桥,方便乡邻。乡邻有感二人的故事,同时纪念二人的泽惠,将桥取名“拍笑桥”。
庐城岗湾老街位于庐江县庐城镇城西岗湾社区。为庐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暖汤岗墓群位于庐江县庐城镇马店村暖汤村民组。为庐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暖汤岗汉墓群在今泉水口包括庐江高级职业中学等一片丘岗上。初步查明,纵横200米内有古墓14座,封土墩高大完整,直径约20米,高4米。文革-后期,原庐江师范学校因扩建校舍,挖毁校门前和东侧3座墓。墓为37×18×7花纹砖砌成,出土陶罐等随葬品。省专家根据墓砖和出土器皿,鉴定为东汉时期人口较集中的庐江郡所在地的古墓群。198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板桥大墩遗址位于庐江县庐城镇申山村三桥村民组。为庐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板桥遗址位于县城西14里罗埠河上游东岸(今迎松长塘村境内),由大墩、簸箕墩、李家墩组成,总面积约10150平方米。此墩文化层明显,灰层3至4米,墩西北部有大面积火烧土。石器有斧、石奔、镞、刀、砺石等;陶器有鼎、鬲、瓮、豆、罐等。2018年11月30日,在安徽庐江县三板桥遗址和台墩遗址,三千年前“蒸笼”、动物骨骼和水稻现身考古现场。纹饰有粗细绳纹、划纹、席纹、篦纹、附加堆纹等;陶质有水波纹黑陶、磨光黑陶、蛋壳黑陶、黑皮陶、夹沙红、灰陶泥质红。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省考古所专家挖出土陶片等形、纹、色、质,初步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198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