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因村南有尤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并依序排列在一条约200米长的轴线上。宗祠规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珑,组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古祠堂建筑群,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馆。同时这个村的300多幢明清民居古建筑,沿着72条巷弄分布排列,组成了一个如迷宫似的飘荡。不要说古祠堂、古民居,单就这些层层叠叠、回还往复的巷弄,就要迷倒无数游人。关麓的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筑为汪氏八个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筑自清顺治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共建有楼房16幢、四合屋2幢、学堂厅和书斋各1幢
碧阳书院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古之黟县,自宋代以来,对教育非常重视,那“十户之村、不废颂读”的教育氛围,使人预感这块土地不可低估的前途。碧阳书院创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地处有“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碧山之阳,故名。明嘉庆四十二年(1563年),就城南儒学原址扩建而成,明天启年间,为魏珰毁塌;崇祯年间,修复碧阳书院。清乾隆年间,县儒学复移城南旧址,撤碧阳书院。嘉庆十三年(1808年),“邑人议建浔阳书院于潘山,地险不成”。嘉庆十六年(1811年),邑人捐银近90000两重建,其中黟县乡绅胡尚就捐有18000两。重建书院实用29100余两,建后尚余银60000两,分至该县各盐、典商生息,按年收取利息。经阖
吾爱吾庐是关麓八大家中老大汪令銮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50余年历史。书斋式建筑,门口题额为清末书法家赵之谦所题,典出陶渊明《读山海经》“仲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由门口进入,有一正方形庭院,约四十平方米左右,中有石板甬道直通正厅,四周建有回廊,靠三面墙壁的14根主柱为空嵌暗柱,放眼望去,似悬空而立,这种颇似西北民居的建筑样式,在徽派古民居中却是不多见。回廊通往正厅两侧的仪门,右边柳叶形,左边画帘形,行于其中,如同画中人一般,庭院中设有石桌石几,植有花草,极富情趣。正屋名萱荫庭,二层三间,廊前装有10扇莲花门,以供采光和档风。正厅两面三侧厢房,窗户面朝庭院,一反古民居惯例,又宽又大,四面隔扇皆雕以花纹,使房内十
黄士陵故居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在“黟县古民居”中,有一幢名为“旧德邻屋”,它便是晚清杰出的书画家、“黟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故居,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已成为众多古民居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实黄士陵故居有两处,除一般人知道的“旧德邻屋”外,在村西还有一幢“大三间”,是黄士陵的诞生处,即“旧宅”。此屋四壁是高高的风火墙,外墙上有砖凸出,上有“外存地六寸”五字,此特征在黄村可谓独一无二。里面前部是天井,后部中间一厅,两边两个房间,楼上亦然,故名。据其后裔介绍,黄士陵从小至青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五十六岁其回归故里,最初也住在这所屋子里,还陈设了从广州带回的全套红木家具,因人多狭促,后来便另筑新屋“旧德邻屋”。乔
县城古井群(三元井、杏墩井、下程家井、西街井、桂墩里(三元)井、上程家井、汪家井、明贤里井、费家弄井、莲花塘井等10口)位于黟县碧阳镇郭门、北街、麻田社区,时代为唐、宋、明、清等。县城古井群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范培荫、曾翠英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西街10-1号、西街10-2号,时代为清。范培荫、曾翠英宅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俞正燮故居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故居座落城中北街。俞正燮故居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惠华、胡超庸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莲花芯017、009号,时代为清。朱惠华、胡超庸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建华宅(桂馨山房)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桂墩里026号,时代为清。程建华宅(桂馨山房)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建新、程耕器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55-2号,时代为清早期。汪建新、程耕器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山汪氏世祠位于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碧山村碧东组,年代为清乾隆。2019年,碧山汪氏世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德华、江慰农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46号,时代为清早期。王德华、江慰农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树仁宅(树仁堂)位于碧阳镇古城区泮邻街003号,时代为清。叶树仁宅(树仁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昌国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费家弄24号、东门路11-2号,时代为清。余昌国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惠华、叶泽远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莲花塘024号,时代为清。余惠华、叶泽远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山汪氏祠堂位于碧阳镇碧山村碧东组,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碧山汪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孙美如、胡荣仙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东街8号,时代为清。孙美如、胡荣仙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桥位于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年代为清。2019年,通济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利生、叶春明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东街13号,时代为清。汪利生、叶春明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费家弄29号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费家弄29号,时代为清。费家弄29号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六顺宅位于碧阳镇古城区直街69-07(原门牌号),时代为清。胡六顺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启余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泉井弄004-2号,时代为清。程启余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舒桂春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泉井弄004-1号,时代为清。舒桂春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晓敏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18号,时代为清。陈晓敏宅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叶社春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泮邻街038号,时代为清末。叶社春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志前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51号,时代为清早期。程志前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新耕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50号,时代为民国。程新耕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阳周氏祠堂位于碧阳镇古城区南街010号,时代为清。碧阳周氏祠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辉平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杏墩里008号,时代为清末。胡辉平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锡培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郭门街030号,时代为清末。李锡培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梦馀宅位于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53号,时代为清。程梦馀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奋翔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16号,时代为清。程奋翔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树槐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仰晨弄001号,时代为清。程树槐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大铎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费家弄22号,时代为清。余大铎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丽华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西街12号,时代为清。余丽华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松源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桂墩里013号,时代为清。黄松源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锦春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桂墩里008号,时代为清。程锦春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雪堂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北街后巷10号,时代为清。卢雪堂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汤氏祠堂位于黟县碧阳镇马道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汤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江坤荣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西街15号,时代为清。江坤荣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道琼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费家弄20号,时代为清。余道琼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新元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东街21号,时代为清。苏新元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岭古道位于黟县碧阳镇赤岭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道。陶岭古道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余寿太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费家弄14号,时代为清。余寿太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舒志洪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杏墩里015号,时代为清。舒志洪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强新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横沟弦020号,时代为清。胡强新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祖辉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桂墩里089号,时代为清。李祖辉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正旺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桂墩里006号,时代为清。程正旺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麓古建筑群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明清。关麓古建筑群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阳县衙正堂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碧阳县衙正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叶梅荪宅位于黟县碧阳镇古城区西街7号,时代为清。叶梅荪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嘉权宅位于碧阳镇古城区南街024号,时代为清。汪嘉权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筱馀园位于碧阳镇碧山村碧东组,时代为民国。筱馀园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老宅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余家老宅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章山题壁位于黟县碧山村章山,时代为宋。章山题壁座落于碧阳镇碧山村漳河上游,距碧山村约2公里,题壁系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乡贤汪廷圭及当时村中一些退隐官宦,乡坤和文人等12位老人在谷雨日游览遵孝寺时的题词刻石。题壁高达10余米,宽约5米,每字大约20cm见方,共有楷书166字,题壁距今790余年的历史,虽部分石刻已风化,字迹尚能辨识,是黟县保存最早的文字实物资料。章山题壁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环山楼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环山楼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霭吉堂位于黟县碧阳镇柏山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霭吉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孝子桥位于黟县碧阳镇碧山村枧溪,时代为清,类别为古桥。孝子桥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挹秀桥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挹秀桥,坐落在黟县碧阳镇石山,漳河与西武河汇合处,俗称石山桥。清顺治十年(1653年),知县窦士范及绅士余启光、汪琼、吴经世捐资建造。乾隆三十四年,汪德禄重建,后被洪水冲毁。民国3年(1914年)横岗人吴翥重建,并在桥头建亭,名“吴翥亭”。桥以“黟县青”为材料,桥长55米,宽4.5米,高15米,为四孔石拱桥。桥身巍峨古朴,是全县最高石拱桥。挹秀桥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