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广济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据后汉东吴孙策的孙权把采石建为古渡镇,南北朝皇帝陈霸先(号武帝)于公元557年10月,易名为贺福寺院,他母亲常到寺庙吃斋念经,隋文帝,唐皇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高宗赵构等都来此地朝山进香凭吊,宋天圣七年赵匡胤把寺名改为广济院。隋炀帝将次地称为采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僧人明满募捐重修,朱洪武亲笔提寺名广济寺,沿用至今,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出家后常来寺内住夏,乾隆南巡也在寺住约一年。广济寺建筑为三进式四合院,紧依翠螺山,建造质朴端庄,寺内原有山门,四大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禅堂、法堂、客堂、斋堂。寺内塑菩萨造型精致,神态各异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矶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清幽绝俗,遂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间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提名,为官一方,为报神仙救命之恩,捐资就洞筑楼,改名三官洞。2010年11月9日,三元洞被公布为马鞍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外东南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本体外东南北各20米。交通位于采石风景区内,火车站乘游1路公交车前往。
林散之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牛渚社区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内,采石风景区大门右侧约80米处。1989年林散之先生辞世后,与其妻合葬于马鞍山市采石镇的小九华山。1996年马鞍山市政府投资将林散之夫妇合葬墓迁入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内的“江上草堂”之左,建成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中间是林散之先生和夫人盛德粹的合葬墓,墓体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墓形为印章样式,正面刻有启功先生书写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墓记。墓园最高处用花岗岩砌成半弧形照壁,赵朴初先生在上面题写了挽词“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墓园在建造时保存了原有的名木古树,依地就势,阶梯布局,显得十分自然而不失庄重。现该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
赤乌井又名广济井,位于安徽马鞍山采石公园内,翠螺山南麓、广济寺左。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广济寺时掘成,故名。相传掘井时采得一斑斓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广济寺内,为镇山之宝,采石之名亦由此而来。赤乌井口呈圆形,井圈高出地面50公分,圈壁厚7.5厘米,有一圆孔,为系汲水桶绳之用。井周围青石铺砌,井栏石上镌刻有“赤乌井”三字,虽经长年风蚀,字迹仍清晰可辨。井口内径34厘米,内壁沿有数道绳槽旧痕,系长年汲水所致。此井为采石矶最古老的文物古迹之一。1985年,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乌井深不可测,相传元末陈友谅于采石称帝,亦饮用赤乌井水。由于历年泥沙淤积,1985年全市文物普查时,测得井深20.08米。昔日井旁有一庵,名为“
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O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三台阁已成为采石砚风景区乃至马鞍山的新亮点。三台阁,现马鞍山市人民悉心重建。气胜当年。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请看我们脚下这默默江流,千百年穿越过战火和霸业,浸润过富庶和贫瘠,营造过美景和灾象,谁能想到,它最终刻画在大地上的,竟然是一个伟大民族人格深处的诗性秘藏。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此阁景观,尽在游人眼底,无须描述;此矶历史,已有碑联如林。
圆梦园:位于雨山区采石街道牛渚社区采石风景区万竹坞内。2010年11月9日,圆梦园被公布为马鞍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外10米,建设控制地带:本体外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