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九龙谷景区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莒溪溪南村,海拨717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终年温和、湿润多雨。景区内的大坑溪为九鲤湖下游,也叫“下九鲤”。景区集以蓝天、瀑布、深潭、茂林、奇石、幽洞、崖刻、寺庙等的天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景区距莆田市区32公里,经东圳水库环库公路,沿途花果飘香、风光旖旎。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峰峦起伏,林木苍郁,荫天蔽日,古藤交错;五?T瀑布、喷珠落玉、气势磅礴;顺溪漂流、峰奇石秀、泉清气幽。戏水情人潭,荡舟连心湖;但见清山碧水融于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攀登悬崖、寻幽探险,观赏鹿苑、游憩山野,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运动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莒
郑金照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常太镇常太村梧坑小组。郑金照(1911—1936),曾用名李逵。1926年秋考入福建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了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组织,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共党员。-是年9月中旬,中共莆田县委决定成立“莆田各界反帝援助林案委员会”,组织开展反帝爱国斗争,郑金照作为委员会5个成员之一,与郭寿銮等带领学生、工人和农民登上英商泰利公司的“驾鳌”轮,揪出买办分子进行游街示众,并捣毁设在涵江宫下街的国民党特种消费税局和勾结英商的陈湖泉豆饼行,政治影响较大,受到福建省委的通报表扬。1930年3月,郑金照在他的母校省立莆高领导学生开展声援印度和朝鲜的独立运动,国民党-当局对这一运动加以镇压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渡里村畲角里自然村。1933年10月,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队长郑金照被任命为中共常太区委书记,派回常太开展工作。郑金照回到常太动员各村农会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同时深入外坑等村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在外坑大厝、畲角里发展了陈文通、雷金桐、华金雀等参加革命队伍,为开辟闽中游击区打下基础。1934年9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灵川西厝村重建后,决定到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常太山区发展新的活动据点。同年10月,郑金照、陈建新、翁鸿镗等奉命到常太开辟新区。当获悉外坑有位原民军营长的儿子雷光熙拥有-支欲报父仇时,便以探亲访友为名到外坑畲角里雷金桐家,一起动员其堂弟雷光熙参加革命队伍。雷光
雷光熙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渡里村畲角里自然村。雷光熙(1915—1941),曾用名雷音,畲族。其父雷觉苍是倾向进步的民军营长,北伐战争结束后,莆田民军被国民党军林继增部收编,雷觉苍在国民党地方--中被枉杀。面对家庭突遭的厄运,雷光熙十分悲愤,深感社会黑暗,遂中断学习回乡继承家业。1934年9月间,王于洁回到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后,派陈建新到常太做雷光熙思想工作。雷光熙对共产党振兴民族的作为深有好感,表示坚决投身革命,并主动献出家里所藏的3挺轻机-、9支-、1支驳壳-及-、手-数箱。于是,党组织用这些武器在常太建立一支游击队。在斗争中,雷光熙从一个普通学生逐渐成长为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员,经受了-林弹雨的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1933年10月,中共常太区委书记郑金照在常太开展工作,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并深入漈川等村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在漈川发展了陈金藩、陈丛中等积极分子,为开辟闽中游击区打下基础。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郑金照、陈建新奉命到常太开辟新区,很快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漈川建立了稳固的活动据点。漈川成为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仙边游击根据地的3个主要基点村之一,是中共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游击队的主要驻地,全村参加革命的人数占40%以上。1935年10月下旬,中共闽中特委在漈川召开军事会议,把分散在莆仙各地的游击队调集漈川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2支队,任命郑金
韩永藩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江北里小组。韩永藩(1902—1931),化名李应葵,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在校友郭寿銮的引导下思想趋向进步。1928年秋后,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同年12月,莆田党团组织分开,任共青团莆田县委负责人。1929年3月,参与开设城关党的地下联络站——“人生商店”的工作,并经常积极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工作。同年7月,韩永藩转为中-员,成为莆田常太地区早期党员之一。由于韩永藩在莆田城关学校组织青年开展反帝斗争中成绩显著,于同年9月被任命为共青团莆田县委书记。此后,他一方面继续组织学生,反对国民党包办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反对莆田学校当局的压迫和奴化教育,开展--择师活动;另一方面在城关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金川村金竹坑自然村。1933年10月,郑金照被中共莆田中心县委派回常太开展革命活动,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并深入金竹坑等村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在金竹坑发展了何凤袍、李玉同等革命积极分子,为开辟闽中游击区打下基础。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决定到常太开辟新区,郑金照、陈建新等奉命到常太建立革命据点,很快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金竹坑建立了稳固的革命基点村,并以此为据点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杀恶霸,开展抗租抗税斗争。金竹坑成为闽中游击队驻扎和活动的基地,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仙边游击根据地的3个主要基点村之一,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参加革命队伍。金竹坑处于漈川和外坑之间,山上的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领导人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两个中心县委基础上建立中共闽中特委,推选王于洁为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钺、陈炳奎为委员,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分别以福永边的罗汉里和莆仙边的常太两个根据地为中心开展游击斗争。樟溪会议后,特委领导分赴两地传达会议精神。10月下旬,王于洁和潘涛在常太漈川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把分散在莆仙各地的游击队正式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任命郑金照为支队长,潘涛为政委;同时成立常太游击队,张全中(陈喜孙)任队长
漈川苏维埃学校遗址位于莆田市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造成泉属、莆田的赤色区域”的斗争任务,要求莆田党组织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暴-动-,开展苏维埃运动。莆田党组织在邓子恢的领导下,于同年12月9日在新县外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重兵“围剿”,外坑苏维埃政权被摧毁,斗争转入低潮。1931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撤销莆属特委,恢复莆田县委和仙游县委。并提出“莆仙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扩大拥护苏维埃政权运动,打破群众的失败观念,接受斗争中的教训,扩大土地革命的影响。”为了打开斗争局面,莆仙两县委按照省委指示,重新整顿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发展革命的新生力量,并决定到山区的广业
常太漈川军事会议遗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1933年10月,中共莆田县委派郑金照、翁鸿镗等一批同志到常太的漈川、金竹坑、外坑一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了陈金藩等革命骨干,组织农民队伍,开展地下活动。1934年春,在漈川召开军事会议,由潘涛主持,郑金照、翁鸿镗、方子明、陈金藩、邱子国、黄国璋、黄明等参加,研究在常太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会后,为扩大队伍,筹集-支弹药增强战斗力,县委派陈建新、翁洪镗到外坑争取进步青年学生雷光熙参加革命。经过陈建新等的动员教育后,雷光熙毅然献-参加革命,党组织利用这些-支弹药在常太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农民武装。同年12月,郑金照、潘涛率领莆田游击队在常太农民
候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候山村后坪小组。常太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是闽中革命武装斗争中的一支坚强革命力量,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常太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解放,高举革命大旗,前仆后继,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儿女和优秀干部,为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1951年,为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候山村民在候山村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堂,供奉着该村方金兴、林文贤、黄开等10名烈士和陈建新、王一平等4名老红军。候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为单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共3间,建于1951年,总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大堂中间摆放着10名烈士和4名老红军的纪念牌,两侧厢房陈列着他们曾使用过的物品。由于年久失修、无人
溪北涂氏祠堂位于城厢区常太镇溪北村东浦自然村,年代为明,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至万历十九年(1591)间,近年修,保持原风格,保留原构件。坐北朝南,通面阔13米,通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66.5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建筑,由砖埕、门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13米,进深四柱16.3米,悬山顶,土木结构,用材较大,雕刻精美。存有清末涂氏裔孙翰林院编修、侍讲涂庆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仲冬吉旦楷书“进士翰林”匾。为研究莆田明清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2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
中共莆田渡口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渡里村尾厝自然村。1934年秋,莆田的革命斗争形势逐步发展,为开辟新的根据地,中共莆田县委派郑金照、翁鸿镗等一批同志来到常太的漈川、金竹坑、外坑一带,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提高群众觉悟。在外坑培养了陈文通、雷金桐、华金雀等骨干分子,组织农民队伍,开展斗争。同时,为发展党团组织,扩大农运影响,增强战斗力,在渡里建立中共莆田渡口支部,支部设在凤集书院,由黄国璋组织建党,陈文通任支部书记,委员陈文义、陈喜孙。抗战后渡口支部由陈文宫负责。中共莆田渡口支部旧址原是凤集书院,后改名为凤集祠,始建于咸丰元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该建筑风格独特,是常太镇保存较好的一座革命遗址。
中共莆田山门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山门村新厝。1926年6月,林凤池在哲理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家乡常太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在山门村秘密吸收林奎、林初、林烈、林岳、陈柏、钟金贵、林桢祥等7人参加共产党组织,同年10月,建立中共莆田山门支部,是莆田第一批农村党支部,由林凤池任书记。支部成立后,在常太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先后建立了山门、马垅、慰洋3个乡农民协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中共莆田山门支部旧址为单层土木结构的民房,坐南朝北,因年久失修,左侧厢房已坍塌,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李富墓位于城厢区常太镇岭下村坪田自然村,宋代建,坐南朝北偏西40°,墓宽11.3米,通深33.45米,高13.84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平面呈为“风”字型,三个墓埕,三合土结构,墓丘前有花岗石祭台,须弥座束腰有浮雕,为墓创建时的原构。李富墓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富(1085-1162),字子城。南宋时,以家财募集抗金义兵,航海北上,隶名将韩世忠部,授承信郎,殿前制司干办公事。后辞官回家讲学办公益。卒葬于此。
水帘洞:玉兔奔月:距飞凤漈上方约90m处有一横卧的石头,长约5m,宽约2.3m,宛若一只伏着的玉兔,仰望天空。位于石门漈下方约50m处,洞口宽约4m,高约3.2m,洞壁泉水纷挂,如珍珠缀帘而得名。
溪南进贤宫位于城厢区常太镇溪南村洋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宫埕、前廊、门厅、天井、正殿组成,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10.4米,通进深17.99米,建筑面积187.10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明间减金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内存纪年光绪元年(1875)“进贤宫”匾额一块及“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叁月”石碑一块。为研究莆田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埕沿外延1米;西北至自外墙外延8米;西南至自外墙外延8米;东北至自外墙外延8米。
横江祖宫位于城厢区常太镇霞山村,类别为古建筑。霞山横江祖宫座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霞山村下里洋自然村。原名省林泉社,创建于唐,明代重建,清和近代重修,南宋起祀妈祖。坐东北朝西南,通宽10.95米,通深21.92米,占地面积239.8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去廊,明间抬梁减金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正殿存有纪年康熙23年,石碑1通。比较完好保留清代古建筑风格。是莆田市重要的涉台文物。横江祖宫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北距后宫20米,西北距宫边50米,东南距宫边50米,西南距下埕25米。
马院白马院宫位于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院里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偏东,通面阔8米,通进深23.58米,占地面积150.3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两庑和正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土木结构。殿内山门后檐柱、各金柱在近代重修时,均更换为圆形花岗岩石柱。基本保留清末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山墙外延5米,西至自山墙外延5米,南至埕外沿外延3米,北至自山墙外延5米。
陈俊卿墓位于城厢区常太镇常太村东圳水库水岸龙汲山。常太陈俊卿墓位于常太镇常太村东圳水库水岸龙汲山。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宋绍兴八年(1138)榜眼,累官至左臣相,封魏国公,谥正献,有文集30奏议表签40卷,是宋代抗金名相。墓坐北朝南,通长39.3米,通宽14.8米,占地面积581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三合土结构,四级墓埕由北向南分立,有新雕刻的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各1对。原有祭台,须弥座形制,宽5.3米,深1.41米,高0.22米,墓丘呈龟背式,高1.8米,宽3米,长度4.5米,墓丘正面居中嵌墓碑一块,宽0.69米,高度1.2米,上 书-“宋左丞相魏国正献陈公之墓”。
闽中游击队洋边革命展览馆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洋边村村委会办公楼一层。常太洋边村有座玉狮岩,山高路险,森林茂密,地形隐蔽,1928年,莆田党组织就在山上的玉皇殿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32年,莆田发生严重春荒,中共莆田县委指示郑金照深入家乡常太,在群众中宣传发动,布置基层党支部和农会带领群众向政府--,要求发放春荒救济粮,洋边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党当局被迫部分满足了农民的要求。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当地农-动逐步发展为武装斗争。1934年,中共莆田县委在漈川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在常太开辟根据地的斗争,为闽中游击队在常太地区开辟根据地奠定坚实基础。同年12月,潘涛、郑金照率领沿海游击队与常太游击队会合,化装袭击设在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民
闽中工农游击队漈川驻地旧址位于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年代为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民国,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158.72平方米,通面阔42.6米,通进深27.2米,为合院式建筑,由砖埕、前后座、两侧护厝组成。悬山顶,土木结构,前座面阔七间27.85米,进深10.38米。后座面阔五间18.75米,进深9.08米,后座明间设福堂。主屋东侧为横屋护厝上下层结构,西侧为并排上下层结构护厝。1935年10月,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在漈川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把参加整训的沿海游击队、黄笏中心区游击队、常太游击队等调集漈川正式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1936年4月,在以福清罗汉里为中心的福永边游击根据地遭国民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