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田尾新村208号。抗日战争初期,闽中地区通过和平谈判,把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闽中工委在莆田城关西来寺设立抗日办事处,以便双方联系,负责人方子明。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悍然发动“泉州事变”,谋害了工委和部队负责人刘突军,并将独立大队包围缴械。后经我方据理力争,国民党方面被迫同意把闽中红军游击队交还新四军,开往皖南前线抗日。1939年,国民党又推行“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并陆续颁布所谓“限制异党活动”的一系列-法令。面临这种局面,闽中党组织一边在庄边宁里举办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一边派张伯庭等同志到莆田沿海开
闽中特委机关延寿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延寿路38号。延寿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群众基础较好。1930年11月,为了便于山区和平原的联系,中共莆属特委决定在延寿村杨杞松家建立联络站,从此,延寿村成为闽中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1945年6月,杨杞松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苏华、张兆汉、黄国璋、林汝楠等委员便经常居住在杨杞松家中。1947年7月,闽中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失败后,杨杞松转移到西天尾溪安村张坤家中隐蔽,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被国民党保安团活埋在莆田城关东岩山,牺牲时年仅32岁。1949年5月,其侄儿、莆田县委委员杨文喜在黄石清江突围时壮烈牺牲,县委书记林汝樑突围时负伤,在延寿联络站秘密
梅峰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社区,类别为古建筑。兴安梅峰寺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崇宁二年(1103)赐“梅林佛国”匾,崇宁三年(1104)赐额“崇宁”,政和元年(1111)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极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改光孝。绍兴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铸钟,声闻20公里。明永乐年间(1403-1422)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代屡修,文革-期间遭浩劫后陆续修复或重建、扩建。现寺总面积1545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65.8米,通进深234.8米,依次为山门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法堂(上层中间为藏经楼),左侧为望海楼、卧云轩、大
兴安陈经邦祠 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社区东岩山东北面山麓,年代为明-清 。又名“宫保尚书祠”。始建于明代,后屡有重修。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五间19.4米,通进深六柱13.9米,建筑面积269.66平方米。单体建筑,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2003年因旧城改造异地迁建至现址。为研究莆田明代官宦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 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3米,南至前部屋檐滴水外延3米。
延寿桥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延寿村延寿自然村。宋建炎元年(1127)由承信郎李富、评事方天贶同建,原来桥为十二墩十三孔。明宣德年间(1426-1435)圮,正统五年(1440)吴恩谅重建,万历四十年(1612)给事中黄起龙重修。十一孔十座舟形墩,为伸臂式石梁桥,跨于延寿溪上,南北走向,长91.62米,宽2.9米,高11米。桥上有石扶栏,桥北端有桥坊,上刻与造桥有关内容的铭文,另有清光绪六年石刻1通。延寿桥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岩广福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太平社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原为尚书陈经邦别墅。明亡,其孙陈钟岱抗清失败落发为僧,改为寺。两旁角楼为晚眺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光绪年间(1875-1908)及1949年后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山门、前殿、正殿和两庑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部分柱、础沿用原物。
石室寺塔,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下磨村大象山。始建于宋代,初为五层石塔,后圯,明代重建。方形砖构楼阁式,七层,边长3.86米,通高约20米,基座石构,塔身砖构。用红砖砌叠,中留通心孔,天井状。楼板、回廊、护栏、出檐均为木构,现因年久风化脱落无存。底层东、西向开门洞,其他各层均两面开门洞,两面设佛龛。石室寺塔已成为象征石室岩寺的标志建筑,也是国内现存较为少见的砖塔。
石室岩砖塔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北磨社区石室岩寺内东南侧,唐末妙应禅师于此习禅,南宋妙应寺高僧祖贤圆寂后建此塔于寺西,刘克庄撰写塔铭。明初塔废,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今塔内有木檐,护栏已毁,尚存塔身。塔坐北朝南,为四角七层空心砖塔,高约20米,每层四面设佛龛,龛内佛像多不存。塔座石构,边长3.86米。石室岩砖塔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智泉石刻(智泉摩崖石刻)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社区,类别为石窟寺及崖刻。北磨智泉摩崖石刻,位于凤凰山东北麓的山崖上,崖壁平如镜,呈不规则方形,崖壁宽4.6米,高3.2米。崖刻分两部分,上部为“智泉”,楷书横刻,字径高40厘米,宽30厘米,下部为明正德年间提学陈伯献的《来苏亭记》刻字及房熙、何南金等名人诗文题刻,竖式行书,因大部分字迹风化模糊,无法辨认,字径约10厘米。智泉石刻(智泉摩崖石刻)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智”字正下方2米为中心点,四周各外延100米。
清风岭天后宫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居委会西门巷清风岭,年代为明,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明代重建,近现代重修,保留原风格、原构件。坐西朝东,通面阔三间12米,通进深9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为单体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土木结构。用材较大,雕刻精美。殿前立明初石刻‘清风岭’一块,遗留宋、明、清不同时代维修时的瓦片,部分瓦片由市博物馆收藏。瓦片有清晰印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附属文物:老爷城隍庙,始建于清代,近现代重建,保留原风格、原构件。坐东朝西,通面阔三间11米,通进深11米,占地面积121平方米,为单体建筑,进深三柱带前廊,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垂莲、柱础、雀替浮雕仙兽、花卉等图案,雕工精
薛公池咏归亭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太平社区府前巷。太平薛公池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太平社区府前巷,原系莆田县学泮池,北宋雍熙三年(986)薛奎任知县时开辟,元至顺二年(1331)县署改为莆田县学,洪武元年(1368)于池中建咏归亭,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历代屡有维修。通长58.2米,通宽20.5米,现存面积1193.1平方米,池四周砌石柱杆。咏归亭为石木结构,方形重檐攒尖顶,用八柱。柱直径0.35米,亭面积31.36平方米。
黄滔墓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社区,类别为古墓葬。墓为黄滔与夫人合葬墓,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丘呈龟背形,三合土构筑,前立墓碑,上刻“始祖唐御史大夫黄公墓”。九十年代莆田二中扩建校址时,被填埋在路下,并在墓址上立黄滔塑像纪念。黄滔墓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主体四周各外延5米。
刘克庄墓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延寿村。延寿刘克庄墓位于龙桥街道办事处延寿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今墓遭破坏,唯余一坟堆。坐西南朝东北,墓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存横式墓碑一块,高0.66米,宽0.8米,上直下阴刻楷书,字四行,文为“宋工部尚书赠少谥文定后村刘公墓”,上款“万历戊子(1588)冬”,下款“裔孙元桂重修”。本次普查时,坟堆已不存在,但墓碑存其延寿村委会,保存完好。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林,莆田人,南宋文学家。以荫入仕,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有《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传世。
黄府墓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龙桥社区诗山自然村。黄府墓始建于宋代,又名为钦赐祭葬“金墩清惠坊”陵,宋明清三代先后五次奉旨续修。陵园依山而筑,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风”字形,总面积达500平方米,造型规模宏大,墓前为三级石埕,墓前竖“奉旨续修”青石碑一通和“宋副都统荣禄大夫赠太师谥清惠黄公诰封一品夫人陈氏”陵墓碑一座,墓室完整,轮廓清晰,墓墙为保存相对完整的糖水灰与垄石混合结构。
延寿陈云章墓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西头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西向东偏南,通面阔8.35米,通进深17.5米,占地面积146.13平方米。墓主体平面呈“风”字型,墓丘石构,墓丘龟背形,墓碑上款阴刻“咸丰二年(1852)岁次壬子冬月”“皇清赐进士奉政大夫江西宁都直隶州知州淇阳秋河陈公墓”下款小字“孝男椿龄、乔龄、瀚龄等立石”,墓埕分三级,第二级墓埕两侧存有柱狮1对,墓壁存精美石刻浮雕,明确的纪年有文字可考。墓整体结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莆田地区清代墓葬风格,是莆田东阳村十一进士墓地仅存的一座,对了解莆田地区清代墓葬风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陈云章(1779-1850),清代书法家,字君兴,号
泗华陂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泗华村,类别为古建筑。龙桥泗华陂位于龙桥街道办事处泗华村,唐中后期建,《兴化府志》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北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北宋白杜人方峻重修,以后历代有局部维修”。现存陂体为实心坝,陂北段为弧形,南段为S形,南北走向,陂总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米,底宽约5.5米,中央设一缺口,宽4.2米,深0.65米,利以排洪。分南北渠,南渠灌田100亩,北渠灌田300多亩,今陂仍发挥水利作用。东西两侧现代改毛石为条石。泗华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陂体向上下游各外延100米,两边陂首各外延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