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清县委机关里美村驻地旧址位于福清市龙山街道里美村俞兆恒故居。1947年4月,龙高武装暴-动-夭折后,福清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1948年初,在战斗中负伤的闽中游击队福请中队队长俞洪庆,由俞建海领着秘密转移到北厝,隐蔽在俞兆恒家里养伤。重建福清县委的重担便落在了俞洪庆的肩上。北厝位于融城出东门的第一个大乡村里美村(现称北店)的东南面,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树木成阴,有利于隐蔽转移。俞兆恒等乡亲在本村共产党员俞建海带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北厝的穷哥们成为党的基本群众,北厝成为重建福清县委的一个良好基点。1948年7月,中共福清县委在北厝俞兆恒家正式成立。书记俞洪庆,副书记沈祖澄,委员陈振亮、陈振标、沈祖夏、俞建海(后增补),北厝成为当
解放福清战斗地旧址主要有瑞云塔和利桥。瑞云塔位于福建省福清市融城镇利桥北岸,利桥位于福建省福清市龙山街道。1930年,中共福清党(团)支部成立,在瑞云塔开了一次支部会议,讨论吸收思想进步的青年加入组织。党团员也曾经¬在塔里秘密聚会。这里成为革命活动据点。1949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5师、86师于8月15日开抵福清宏路,击退宏路国民党守军。8月16日拂晓,向国民党军队-阵地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队凭借五马山、瑞云塔居高临下进行顽抗,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4连副排长张瑞芝率领全排战士与国民党军队争夺山头,激战3小时,攻下五马山。次日晨6时,2连连长沙飞龙带领1个排的战士,在机-掩护下冲上利桥,瑞云塔上敌军用机-疯狂扫
福清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龙山街道瑞云塔附近。自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福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英勇的革命斗争。许多优秀儿女受尽折磨、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山越岭,渡江-涉水,与福清游击队胜利会师,并于15日攻克五马山、瑞云塔等-阵地,消灭福清守敌,解放了全福清。为纪念为福清革命、解放而牺牲的202位革命烈士,1957年12月,福清县人民政府建墓立碑,修建福清革命烈士陵园,以使英烈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福清革命陵园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对五马山峰。陵园西南侧约10米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阁重纶牌坊;东南侧约70米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瑞云塔;南边八九米处
瑞云塔位于福清市融城东南龙首桥头,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兴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成后名为瑞云塔。塔高34.6米,花岗石材质,仿木结构阁式,七层八角。塔座周长二十四米,塔基由八块青石围成,状似八条案几脚,承托着角形的莲花座。座上依次以长短不一的八块一组青石叠加而上。飞檐八角浮雕弥勒,飞檐下是步廊,八面围上石栏杆,石匾上镌“凌霄玉柱”四字。第二层至七层两面开门,每个门各有两尊守门神,全身披挂,威武雄壮,全塔共有二十六尊。每层塔吣还设有佛龛,雕有佛座像,后佛像被人盗走。各层都浮雕着武士、比丘、罗汉、
黄阁重纶枋是叶向高后裔为纪念叶向高两次入阁主政,于明崇祯元年(西元1628年)建成的。全坊由一色黛青色花岗岩构成,仿木楼阁式重檐四坡顶。通高10.07米、面阔四柱三间约11米,进深三柱两间约3米。牌坊门洞跨街,门额为巨大月梁。梁双面均浅浮雕鳌头、牡丹、双凤等图案。梁下有透雕神鳌的雀替承托。梁上置青石雕隔扇,双面镂空透雕人物3组。中组内容为抚琴、奕棋;透雕人物僧俗,长幼神态各异,袍履、须发分明。隔扇上方为诰封牌,列叶向高、叶父朝荣、祖广彬、曾祖仕俨四代诰封官衔,有文字21行,每行6字,另加款识8字,计134字。牌上用柱头枋,双面有浅浮雕。枋上置匾,横向阴刻楷书“黄阁重纶”四字。牌坊顶楼面宽一间,进深两间。楼阁中竖立牌匾,署“恩荣”二字
玉塘吴氏宗祠位于龙山街道玉塘村,年代为清代。1981年,玉塘吴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里美“水松”位于龙山街道里美村,年代为明代。1988年,里美“水松”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桥位于龙山街道利桥街塔下,年代为宋代。1988年,龙首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宋井位于龙山街道利桥街中段,年代为宋代。1988年,龙山宋井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塔、龙山祝圣宝塔位于县城南门外音西镇水南村,塔周长14.8米,高22米,座径约5.4米。用花岗石垒砌而成,仿楼阁式,七层八角。塔腹系直筒式,一至三层,石级呈螺旋状,盘旋而上,古朴庄重,属北宋建筑风格;四至七层,双向开方形门,塔内曲尺形石阶直达塔顶,属明代建筑风格。现在龙首昂、塔檐、佛像等石刻大部分已损坏。据《福清县志》载,塔始建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由居士林庚舍地兴建。南宋建炎三年(1129)遭大风,谯门与塔同坏,仅存七级。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由黄姓鸠金续之,七年始成,后又毁。明代重修。塔下四层为宋代建筑,上三层为明代建筑。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第四卷第一期刊载《福清二石塔》(艾克著,梁思成译,后收录于《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