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五一广场附近。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又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山高58.6米。山上有大士殿、定光塔、戚公祠以及摩崖石刻等诸景。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东,专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相传戚继光当年率兵在福建抗倭,连打了三次大胜仗,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现祠为1918年重建。祠正厅塑戚公坐像,厅两侧壁上悬挂着四幅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的功绩。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于山路类型:山等级:AAAA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591-83355720;0591-83306464开放时间:8:30-17:0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交通:乘1、2
福州定光寺俗称白塔寺,是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为宫殿式建筑。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是当时福州最辉煌的名寺之一。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乌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竞秀,有题刻二百余处,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诗情画意。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峰,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李阳冰的篆书,宋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80多处,篆、隶、草、行、楷俱全,还有蒙文书刻。尤以李阳冰的《般若台记》为最著,全刻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径5寸,据《榕城考古略》载:这段题刻与处州的《新驿记》,缙云县的《城隍记》,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原刻在华严岩西侧,“文革”期间,省气象台基建时被毁
宦贵巷黄家宅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宦贵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著名中医黄庭翼的住宅。大门坐东向西,门后小庭院。院东有三间小屋。主建筑前后二进,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双坡顶。一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两廊旁有披榭,中为整齐石条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所有驼峰、斗、拱、托等,都经精雕细刻。大厅中间是六扇推光漆、红地、贴金插屏门,窗槛漏花采用缕空精雕博古图案。八扇门扇,皆用红柴精制,门上花槛用黄杨木树根,相形雕刻。二进前有天井,后有披榭。中间为深五柱三间排厅堂。首进、二进左侧有小门通往东边小花厅,花厅由花园、客厅、假山鱼池等构成。进入花厅,北面有直径2米的园月门,门外两侧有一座六角半亭、一座四角半亭。园边三面长廊,上有雨盖,旁
辛亥革命前敌指挥部旧址位于鼓楼区于山上,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进,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党人起义,设“前敌指挥部”于此。后曾辟为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福州市博物馆。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为万寿亭,乾隆二年(1737)更为今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起响应。大士殿后山九日台可俯瞰福州城,是当年扼控清军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点。同年11月9日,起义军占领于山,设前敌指挥部于大士殿,总指挥部则设在花巷(现基督教花巷堂内,2013年7月被教会私自拆毁)向清福州将军府开炮轰击,控制战局。1965年
张钰哲故居位于福州市法海路芙蓉弄。约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四面围墙,坐东朝西偏南,房屋为单层木构建筑,单进五间排,四房一厅。1902年2月张钰哲就出生在后厢房的小披榭中,在此生活了17年。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钰哲故居位于法海路芙蓉弄7号,房屋是福州传统五间排结构。故居现主人主要是金秀芳三姐妹,金秀芳是张钰哲的侄孙女。50年代国家实行“私房房改”时,张钰哲故居被国家征用,只留有五间私用,其他的变为公房。1986年,福州市协和医院盖宿舍楼,又有一半被征用。这一次被征用的一半故居被拆掉了。从此,张钰哲的故居便只剩下一半了。精致的小花园成了小过道,童年张钰哲亲手栽的黄皮树、龙眼树也被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浙江参将戚继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祠正厅塑戚公座像,厅两侧壁上悬挂“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四幅历史画卷,
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天皇岭南麓,年代为清。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间,原名天皇寺,俗称上殿,是南涧报国寺之一部分。坐西向东,面积约1000余平方来,祀高爷(道教神灵黑、白无常)和五灵公。原来主要建筑三进,四面围墙,六扇大门朝东,首进为前殿,中间为戏台、酒楼,后进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为厂房。今保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戏台,有四根石柱和四块长方形石栏浮雕,台顶藻井、天花绚丽,斗拱、驼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两边酒楼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偏殿也独具特色。现为社区文化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逐渐修复。20
朱紫坊陈兆锵故居位于福州鼓楼区朱紫坊(门牌48号),建于清初,嘉庆及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三进,门头三间排的木构房,从门头厅入石框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厅用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前厅的正面的壁坊上挂有慈禧太后赠赏“浩封盒”,两旁厢房门窗户扇皆为楠木加工而成。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同样隔为前后厅,前天井两旁有披榭。从二进西侧有小门通第三进石门,有天井,三间排厅堂。厅里有一块石块形似-,传说的-穴就在这里。2013年征收之后,空置。2018年5月造访该故居,正在进行大修,预计10月份完成修复。老建筑爱好者“走失的科文”在第二进内发现“真神堂”匾额一块(长1.08米
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于山西麓坡地上挖基,却掘出一颗五彩宝珠,故将塔命名为“报恩多宝定光塔”。附属的寺庙亦称“定光塔寺”。其实,这是王审知事先策划的。他派人暗埋珠宝,再公开挖掘出来,这样可为塔取个好名,可聚人心,可让闽王是孝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唐天祐元年(西元904年)
导游:位于市中心的南后街一带,在安泰河边、于山之麓,这块面积为15.84公顷的区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块街坊,共有三坊七巷,可贵的是这里至今还保持着旧貌,有很多寻常人家居住在这里。该街区形成于唐宋时期,据《榕城景物考》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萧管从柳荫榕叶0。”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宋代时这里修筑了城墙,街区被包入城中。街区的空间格局,一街水巷,河水荡漾,古榕苍髯,巷坊交错,古旧老屋,曲线山墙,门罩排堵,极富地方特色。朱紫坊街区在历史上是个学院林立、学子云集的地方,到了清末,街区已有三个孔庙、二个县衙、一个府学院署,形成“路逢十客九青衿(读书人)”的状况。而街区中的坊巷名称都颇具儒雅之风,它们分别
现存的法海寺位于于山北麓罗山,座南朝北,沿中轴线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山门砖砌门楼,为近年建。首进天王殿,面阔三间,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单檐悬山顶。左右各带一附楼,为过街楼通道。殿前为停车场。二进为正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单檐歇山顶。左右各带一单间附殿,左右抄手游廊。庭院满铺石板,陈列盆栽花木。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西元945年),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西元1008-1016)改名法海寺。政和七年(西元1117)改作道观神霄宫,南宋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又恢复为法海寺。明嘉靖初(西元1522年)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万历二十七年(西元1549年)僧悟空又恢复原寺。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谦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扛梁减柱木构架,双坡顶,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厅堂,两侧厢房,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进前厅正面挂有双龙贴金“诰封盒”,厅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两侧是披榭。第三进为双层楼房,上为藏书阁,下为课读的地方。东侧有花厅,原有鱼池,花圃已改建为住房。进与进之间有围墙相隔,过道以复龟亭联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九仙观内,两侧陈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写的《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碑;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经书写的《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嘉初状元龚用卿题额、林则徐撰写的《刘家镇墓志铭》,严复书写的《修严氏宗祠碑记》;以及研究我国传教历史有关资料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于山除碑廊外,更多的是摩崖题刻。分布在鳌顶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的题刻计有113段。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0公分,宽455公分,共219字,是福州市内最大的摩崖题刻。福建福州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位于福州市区于山戚公祠内。1933年10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投降--政策和围剿红军(在战斗中遭红军沉重打击)的决策,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协定,停止军事行动,划定军事分界线,恢复双边贸易,释放在福建的政治犯,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组织的存在与活动,互派全权代表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准备。协定的签定,既为红军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解除了十九路军领导人的后顾之忧。11月20日,他们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公开举起抗日
三馀里古井位于塱东社三馀里古巷启裕公书室旁边,井台阔3.1米、深2.4米,原花岗岩条石铺地,现改铺混凝土地面。井圈石质细滑,内径0.42米,外径0.55米,井壁夯土,井深约8米。该井主要供给该巷居住的住户使用,井水清澈、甜润,现在还在使用。塱头村这口“三馀里”古井,已有600多年历史,当地老百姓传说,喝过这口井水的人都特别长寿,因此也被人称为“长寿井”。
补山精舍始建于宋朝,是寺僧接待达官贵人的客房。它是建在榕寿岩上,岩石上有多处题刻。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1933年秋,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反蒋“闽变”。补山精舍在万岁寺东侧,从法雨堂东边过圆门,即进入补山精舍。补山号称于山第一峰,补山精舍建于榕寿岩上,木结构单层歇山顶,与一般传统建筑不同的是木构件尺寸都很小。榕寿岩是一块巨石,在岩隙间生长着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岩壁上镌有一个大“寿”字,字径2.20米,是清代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有人为榕树做寿所刻,这块巨石也因此得名榕寿岩。岩前小坪为避暑休憩佳处。补山精舍东面围墙外为戚公祠。围墙上嵌有大石一块,石顶部有小石塔一座。石头
道山观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石山东麓,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现存清代建筑,依山势而建,依次为玉皇阁、三清殿、五师殿等,占地面积2378平方米。玉皇阁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廊后堂,穿斗式梁架,歇山顶,阁内施三层圆形藻井。三清殿坐北朝南,三面环廊,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内施十三层螺旋式藻井。五师殿坐北朝南,依次为长廊、拜亭、正殿;拜亭内置八角十三层藻井;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中亦施十三层藻井。观中4座藻井较为精美。2013年,道山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观周边各外延50米。
安泰桥唐天复元年(901),王审知筑罗城,南扩至利涉门,在门外护城壕建利涉门桥,后名安泰桥。石拱桥,单孔,跨11米,宽6米。桥岸均用规整条石砌建。《榕城景物考》载:“唐天复初,利涉门为罗城南关,人烟锈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萧管从柳阴榕叶0-。”宋宣和年间(1119-1125),陆藻任福州太守时,在桥上建一亭,不久圮。今桥面拓宽10米,用水泥覆盖,石桥原构仍在其下。1992年以“琼河七桥”之名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会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下殿里乌塔南侧,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大门开西侧,正中门额为“石塔会馆”青石匾,门前有一对高一米余青石刻石狮。现有会馆主要的建筑是戏台,面对乌塔,面积约60平方米,台中四根方形石柱,刻有对联“集今古大观,时事各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同”等。台顶藻并斗拱层层重叠,顶刻画有山水楼台、花卉树木,造型优美;台后为化妆室。戏台两侧为看楼,楼前栏板精雕细刻。戏台正面原有神翕,曾为居民占用。戏台对面为正厅已垮塌,仅存观音兜式封火山墙。石塔会馆始建不详,曾祀五帝。清道光、同治(西元1821-1874年)年间重修,光绪年间京果行商会捐资重修。石塔会馆1949年后沦为居民大杂院;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福州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