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 > 庄边镇

涵江区庄边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凤际中共闽中特委旧址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常太游击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的疯狂“清剿”,为了摆脱困境,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游击队暂时撤出,转移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老基点村隐蔽,但因这些地方距离常太较近,非久居之地,刘突军等决定到莆田北面和永泰交界的地方去开辟一块新区。宁里地处莆田和永泰交界处,是国民党--从不光顾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在这里开辟新的地下据点,并把活动区域从宁里逐渐扩展到永泰的凉伞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月底,闽中游击队从山溪转移到宁里、旗插安隐蔽休整。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把这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组织农会,发展党员,

宁里红军学校旧址

宁里红军学校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机关仍设在宁里,直到1941年9月迁到长乐南阳村。闽中党组织领导游击队在宁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的同时,于1938年至1940年秋举办红军学校,轮训莆田、仙游、福清、长乐、永泰、泉州等县、区干部,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1938年8月,闽中工委在宁里红军学校举办10多人的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人员来自莆田、仙游、福清、长乐等地,其中妇女占大部分。1939年2月20日,莆田中心县委在宁里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支书及一部分区委,为期两星期。学习的课程有统一战线、党的工作、军事常识等,蔡文焕、张伯庭、杨杞松负责组织学习。50多名学员以草棚为课堂,住山洞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遗址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留坑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为了摆脱国民党对常太根据地的“围剿”,闽中工农游击队带领根据地部分群众撤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转移到庄边的赤石一带山区隐蔽,不久,转移到山溪,进驻山溪宫休整。游击队一面进行整训,严明红军游击队纪律,以提高游击队员的政治素质,同时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捐税、反抽丁斗争,扩大政治影响;一面搞好--工作,游击队派人与山溪附近的岐山、上院、黄龙等地的大刀会组织进行谈判,晓以民族大义,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最终达成协议,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国民党-派。与此同时,说服引导山溪村民消除宗派矛盾,组建一支抗敌保乡的赤卫队,积极配合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同年10月,国民党永泰县政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坑头里小组。1934年至1949年间,闽中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雷光熙、邱子国、方子明、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都曾在庄边赤石宫组织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以垵口村、安马洋村、半岭村作为革命活动据点。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双方商定:闽中抗日义勇军正式点编前先在莆田庄边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训。谈判结束后,闽中抗日义勇军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赤石宫集中,中共闽中工委着手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由刘突军等工委领导人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形势和革命纪律教育;由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吴德标任军事总教官,带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顶隔自然村。开福寺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来往方便,有利于闽中游击队开展活动,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秘密--场所和重要联络站。1931年,陈建新等同志向当时寺内住持琼章师父宣传党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党组织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农民组建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抗租等斗争。解放前夕,黄国璋、易德及该村的胡文灼、林练、胡茂堂等人在寺内为游击队准备散发的传单、张贴的革命标语。开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亩,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毁灭于兵火,成为废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现存有石牌、马槽、古

走墘胡氏宗祠

走墘胡氏宗祠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走墘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为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走墘胡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年间,屡有维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天井、正厅组成。该建筑坐东朝西偏南,通面阔五间18米,通进深21米,占地面积378平方米,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正厅留有清翰林张琴题“湖学宗传——纪年丁丑年桂月重修”匾额,建筑内保留门枕石、柱础等石构件,该建筑保持莆田山区传统宗祠建筑布局,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为早期建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借鉴。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2米,

凤际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10月底,为避开国民党军“清剿”,中共闽中特委率领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动撤出山溪,转移到新开辟的宁里一带,住在宁里西南深山中的下田岩洞和一旧炭窑中,粮食由开辟宁里活动据点的工作组和群众支持解决。游击队在下田岩洞隐蔽休整后,闽中特委根据宁里是个偏僻山村,村落分散、人烟稀少,国民党--从不光顾的情况,决定把宁里秘密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几个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发展党员,组织农会,开展活动,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使红军游击队在宁里牢牢扎下了根。1940年初,中共闽南特委在该岩洞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培养骨干力量。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亦称红军窑洞,现存的一个

飞廉洞联络站旧址

飞廉洞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前埔村南岑自然村。飞廉洞联络站由黄万金负责,做好闽中地下党组织过往人员的接待和护送工作。同时,他利用到各村理发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宣传活动。他的理发箱是上下二层的,上层放理发工具,下层放宣传单,他每次外出都带上宣传单,开展秘密宣传工作,注意培养积极分子参加革命队伍。当时参加地下组织成员有50—70人,后由于地下组织成员欧金水叛变,黄万金被捕,于1942年牺牲于福州。此后该联络站就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飞廉洞联络站旧址位于古越王台山脚下,与白沙镇广山村交界,为单层土木结构的祠堂建筑。2009年因向莆铁路建设拆除,平移至联络站旧址前的草坪上重建,单层砖木结构,共3间,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现有村道直

山溪红军洞旧址

山溪红军洞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下田自然村寨垵溪畔。1936年9月,王于洁、刘突军率领闽中游击队经庄边赤石、赤溪、坑头里到山溪村,居住在山溪口寨垵岩洞。红军游击队进驻寨垵岩洞后,负责开辟山溪新据点的黄国璋决定找盘踞在山溪寨的土匪头目黄开元谈判,以打通游击队进驻山溪寨的通道。黄开元起初不肯答应,当得知游击队已开到自己的眼皮底下,黄国璋态度又很坚决,只好同意游击队进驻山溪寨的要求,双方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不久,游击队撤出寨垵岩洞,开进山溪寨休整。山溪红军洞旧址寨垵岩洞,又名仙人洞,岩洞地面是平坦的石板,洞内宽阔,铺设为两层,能容纳百人以上,现洞内保存有马糟、石臼遗物。洞口杂草丛生,洞前是一条小溪,有一条1.5公里的山路通到

宁里红军战壕旧址

宁里红军战壕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10月底,闽中红军游击队从庄边山溪转移到宁里隐蔽,并决定把宁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为抵抗国民党军“围剿”和保卫宁里,政委刘突军率游击队在宁里后山制高点修建一条战壕,作为游击队的重要军事设施。抗战胜利后,闽中地区作为福建省委领导开展抗日反顽斗争的中心,尤其是受苏澳、东吴、科任等事件的株连,成为国民党当局“清剿”的重点,他们调动大量--,在闽中到处滥捕滥杀。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已于1941年初迁出的宁里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全面“清剿”。1945年10月,胡季宽率一个保安团200多人在红军战壕上修建碉堡,设立炮台,捕杀革命群众。宁里红军战壕旧址为深0.5米、长40多米的战壕

徐州宫联络站旧址

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徐洋村徐州自然村。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在徐州宫建立联络站。1947年初,游击小分队队员黄正瑞、陈国双、池洪坤等人在宫里开会、住宿,存放-支、弹药,开展革命活动。徐州宫始建于宋太平天国十二年(987年),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存部分明代构件。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两侧的墙各出檐1.25米,是奉祀妈祖的宫庙。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赤石宫

赤石宫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新村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坐西朝东(偏南),面阔五间15.9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270.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井、左右廊庑和正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柱7檩带前廊,后檐石柱浮雕八仙人物。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9檩,前檐立园雕盘龙双石柱。柁墩、雀替浮雕牡丹等花卉,基本完整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尚书桥为附属文物。保护范围:赤石宫: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尚书桥:桥两端各外延10米;上下游各外沿50米。2018年,赤石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类别为古建筑。唐龙朔二年(662)始建,明万历年间由刑部尚书林俊资助重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30.9米,通进深18.1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大雄宝殿、左右耳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脊檩上墨书林俊等捐款倡建题款。主祀迦蓝元帅。内存宋皇佑三年(1051)铸钟1口,重450多公斤,高1.10米,外径0.71米,内径0.61米,厚0.05米。开福寺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南至埕外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

庄边古窑址

庄边古窑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庄边村、滁洋村、百圳村三村交汇处。庄边古窑址分布于庄边镇龙潭山、五斗山和碗林山等三座山丘,范围约10万多平方米,堆积厚为2-6米。采集盖罐、洗、青瓷碗、盘、碟等器型和垫饼、垫柱、匣钵等窑具。装饰手法为印花和刻划,纹饰见双鱼纹、菊瓣纹、莲花纹,篾点纹等。史料记载产品曾销往日本、菲律宾等国。1981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院半溪联络站旧址

院半溪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上院村半溪自然村。1947年,黄国璋、林汝楠、饶云山经常在上院村活动,并在半溪邱元泮家建立地下联络站,邱元泮为联络员,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活动。上院半溪联络站旧址是庄边望江山脚下的一间普通民宅,单层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20平方米,房屋久无居住,已破旧不堪。

滁洲宫

滁洲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滁洋村,年代为明,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代重修,但结构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及保存部分宋、元构件。坐北朝南,由前后殿组成,正殿为面阔3间,进深4柱的悬山顶抬梁结构建筑。保护范围:东至宫房外小巷,西至自墙外山地,南至宫前灶屋外沿,北至自墙外山地。

松岭圣灵宫

松岭圣灵宫位于庄边镇松岭村溪底自然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为涵江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松岭圣灵宫位于庄边镇松岭村溪底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50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修,整体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阔12.51米,通进深7.39米,建筑占地面积93平方米,总体占地面积224平方米。为单体建筑,由外埕、前廊、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屋面双坡面歇山造,正厅抬梁式土木结构,厢房为山墙搁檩,宫内留存有不同时期的抱鼓石、柱础、须弥座等石构件,面层均保留精美浮雕,该建筑保持莆田山区传统宫庙建筑布局,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是研究清代山区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 一、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伸3米;西至自墙外延伸3米;南至自墙外延伸1

赤溪龙山宫

赤溪龙山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赤溪村赤溪自然村。赤溪龙山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近代重修。该宫坐南朝北,面阔五间13.6米,进深8.9米,建筑占地面积121平方米,单体建筑,由正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垂莲、抱鼓石、柱础、柁墩、雀替浮雕仙兽、花卉等图案,雕工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实物资料。

萍湖祖庙

萍湖祖庙位于庄边镇前埔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为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保留原建筑。坐东朝西,由前后殿组成,面阔5间,主殿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杂地;西至宫埕;南与前埔村村部同墙;北至自墙外杂地。

南峰郑樵书院旧址

南峰郑樵书院旧址位于庄边镇前埔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为涵江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南峰郑樵书院旧址原为南峰寺,位于庄边镇萍湖、前埔两村交界处,是唐代官居待讲、光禄勋郑璩创建,宋代史学家郑樵建立“南峰书屋”,后改为南峰书院。唐代创建后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规模不断扩大,共有三进两边回廊、厢房,还建有夹漈祠,占地面积3006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南峰书院曾一度作为夹漈农校校址,为莆田广业里山区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文革”期间被拆除。现存建筑为近代修建。坐南朝北(偏东),通面阔26.21米,通进深9.68米,建筑占地面积253.71平方米,单体建筑,正殿面阔三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基本完整保留

滁州宫

滁州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滁洋村。始建于宋太平天国十二年(987),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1.1米,通进深17.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各出檐1.25米。祀妈祖。解放战争时期是地下党组织联络点之一。

吉云云峰宫大殿

吉云云峰宫大殿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吉云村云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坐西朝东,大殿面阔五间11.66米,进深五柱带前廊11.71米,建筑面积136.54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较大,柁墩、雀替等木雕精美古朴。门两边悬联板一对阴雕行书“云峰叠其乾坤大,庙貌重新日月光”,题款为“同治戊辰”。宫内存清同治三年重建捐资芳名石碑1通。比较完好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宫外水泥埕外沿外延1米;西至后殿外墙外延3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3米;北至戏台水泥埕外沿外延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