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刘氏民居的地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山北街,具体来说,在团结巷27号。这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被誉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惠安刘氏民居,又名刘望海故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刘望海辞官归里后,朝廷赐予他建造的府第。整个故居占地约4000多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四马拖车”布局而著称,寓意着高车驱马,步步高升。走进这座古民居,你会被其古朴而幽雅的气息所吸引。临街的大门上,刘望海亲笔题写的“侍御总宪”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两侧的石狮忠诚地守护着大门。进入府内,你会看到一个长长的缓坡,这是十八级台阶,俗称“十八学士朝莲花”,仿佛让人一步一个脚印,穿越时空,回到了400多年前的明朝。整个故居由四座“五间张”三进的大厝组成,每一进
报德祠石刻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科山上,时代为明。石刻存于科山报德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惠安士绅为报答御史刘望海为惠安百姓蠲免租赋之功,集资为其塑生像、建生祠,并立碑颂其德。报德祠石刻包括:报德门匾一方、刘望海石生像一尊、颂德碑两方、石狮一对,均为明代遗存。刘望海石像穿戴官服官帽,端坐捧笏,是刘望海生前原型。祠内保存两方碑刻,颂扬刘望海功绩,碑文分别为明代进士何乔远和惠安举人康士晋所撰。大门门额处有“报德”门匾一方,门外有明代石狮一对,线条苍劲古朴,代表明代南派石雕技艺。报德祠石刻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西、北方向至报德祠围墙,东至报德祠石埕埕沿。
惠安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科山公园西侧莲花山下,旁边紧邻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1981年,惠安县人民政府把原葬在城关东门外马山和西门外螺山一带的列士迁至科山西北侧,并建立纪念碑以纪念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而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1998年因科山公园大规模建设需要,又择址科山公园西侧莲花山下另建。纪念碑依山而建,西北高、东南低,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保护面积32500平方米。
李恺、李慎乡贤祠位于螺城镇西北街,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恺、李慎乡贤祠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君临世纪小区。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系纪念李恺、李慎兄弟合力抗倭保全惠城之功。祠清代重修,坐西朝东,二进,由门厅、天井和祀厅组成,占地面积190多平方米。祀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屋顶。2006年,祠前砌筑围墙,围墙内存放1935年拆除牌坊的花岗岩石刻“科第联芳”、“天官大夫”等部分构件。
科山庄先生祠石刻位于螺城镇科山,年代为明,类别为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先生祠位于螺城镇科山上。庄先生祠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乡人为纪念我县名人、明广东布政使庄应祯的功德所建,后废。1997年,由庄氏族人集资重建,祠内尚存有明代石刻3件,保存较好。(1)“大方伯”为祠堂门额,花岗岩石质,楷书,阴刻,字径42厘米。(2)“圣旨”位于祠堂门额顶,辉绿岩石质,阴刻,行书,字径10厘米。(3)“丁未进士广东布政使庄应祯”,为祀厅横额,花岗岩石质,楷书,阴刻,字径20厘米。祠内还存有明代石狮一对,辉绿岩石雕成,高61厘米。
大中寺位于螺城镇梅山村,年代为唐-现代,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中寺位于螺城镇梅山村的云峰山上。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宣宗赐额,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应为惠安最早建造的寺庙之一,可惜至清代荒废,匾亦无存。现存寺构为二十世纪90年代村民在荒废的旧墙基础上重建,坐北朝南,硬山式,两进三开间。大门上嵌辉绿岩石“九志仙祖”匾额,祀奉观音、九仙祖。寺周多奇石奇树,前有莲花石,后有观音岩。寺内保存清代辉绿岩石观音雕像一尊。
庄承祚故居位于螺城镇霞张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庄承祚故居位于螺城镇霞张社区。庄承祚(1666—1737),字锡长,号松峰。清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历任广东、江安、海康和四川遂宁知县,为官清正廉洁。著有《粤游纪兴》《松峰稿》一卷。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2000重修。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由门厅、两廊、中厅、两厢和后厅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外墙以瓦片镶嵌块石砌筑,俗称“孩儿抱”。大门门额上悬木匾“御墨锦绣”,壁堵以辉绿岩石砌筑,有花鸟、人物故事浮雕,还有《庄公承祚传略》、《重建承祚公祠碑记》及庄承祚诗作四首的石刻。门厅前有石鼓一对,中厅石柱九
治山治水纪念碑位于螺城镇科山东麓,年代为现代,类别为革命纪念建筑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治山治水纪念碑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科山公园大门处西侧。纪念碑为花岗岩五角形实心柱,高2.55米,碑座高0.80米,雕以四时花卉。碑身每边各镶辉绿岩石的《治山治水纪念碑记》五方:正面东向的一方碑阴刻竖排楷书“治山治水纪念碑”七个大字,其余四面为阴刻横排楷书和拼音文字各二方;每方还配有花岗岩石雕对联一对,以歌颂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科山寺旧址位于螺城镇科山,年代为宋-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科山寺位于螺城西郊的科山上,面临城区,背负莲花峰,东侧有庄先生祠、刘望海报德祠。科山原名“登科山”,因宋代卢瞻曾结庐读书其上,后中举登科而名之,简称“科山”。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寺前后环境建设总范围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格局严整,形成了包括佛刹、道庙、儒祠的释道儒三教同尊的胜地。
平山寺石塔位于螺城镇小坪山,年代为元,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位于螺城北郊小坪山平山寺北侧岩石上,为平山寺附属建筑物。石塔西南侧为平山寺建筑群。塔始建于元朝元统三年(1335),原为两座,一座已废没。塔为石构楼阁式实心塔,八角六层,通高7.2米。每层有八角形飞檐翘角,并雕有瓦垄形状,出檐0.3米。第一、二、三、五层塔身的八面,分别雕刻佛像,或站立或正坐或盘坐,共32幅。第三层塔身镌有“元统三年岁次乙亥腊月庚申日立”字样;第四层刻有蓝蹉体梵文字。
龙泉宫龙柱、碑刻、龙泉井位于螺城镇中山西路,年代为宋-清,类别为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宫碑刻位于县城西北社区西街龙泉宫中。碑刻黑页岩,长33、宽48厘米,镶于宫之西壁上。清同治二年(1863)立,记明清间惠安在发生倭寇、洋寇犯境,邱二娘义军攻城,以及疫疠、亢旱等事件中,赖菩萨神功,御大灾、捍大患,有功于民,奉文部照准,予春秋佛诞特祭。楷书,阴刻,字径1厘米。另有龙柱1对,辉绿岩石质,透雕,通高2.23米,柱身高2米,圆径0.45米;柱础八角形浮雕花果吉祥物,高0.23米。龙泉宫始建于北宋初,宫中供奉观音菩萨。清末重修时立此对蟠龙石柱于观音殿拜亭前。井建于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建龙泉宫时,造亭遮护。井以条石砌筑,长期蓄水2米左右
青山庙碑刻、石狮位于螺城镇联珠巷,年代为宋,类别为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山灵安王古迹”碑刻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西北街联珠巷青山庙内。“青山灵安王古迹”碑,花岗岩石质,长方形,长50厘米、宽22厘米,楷书阴刻“青山”二字横刻,“灵安王古迹”五字竖刻,字径9.5厘米。此外,青山庙内还保存一对石狮,由辉绿岩石雕成,高42厘米,系宋代置县建衙时或建青山寮、青山庙时所雕。
螺城天后宫位于螺城镇新亭尾,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螺城镇新亭尾村。宫可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雍正六年(1728)由知县韩从玉鸠众重修,是惠邑唯一由知县主持修建并选定为官府定期祀典的妈祖庙。宫坐西朝东,两进五开间,由山门、两廊、天井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主殿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山门作三川脊。主殿南侧为龙王庙,北侧为文昌祠。
红卫水库“魁星像”位于螺城镇西北街,年代为清,类别为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魁星浮雕石像位于螺城镇西郊的魁星庙中。魁星像,系长方形辉绿岩石浮雕而成。石高0.9、宽0.68、厚0.18米,外作长方形框,内浮雕魁星像。像取“魁”字造型:鬼斗偏右,脸斜翻朝左;右足前伸翘掌,左足大弯钩上托北斗七星,宛如“魁”字的鬼身翻足踢斗之状。像之上端还阴刻隶书“魁星像”三字。
林富春墓位于螺城镇新霞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富春墓位于螺城镇新霞社区下廖村的莲花山上。林富春(1512—1588),字景严,号城山,螺阳水枧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浙江诸暨县知县、江苏苏州府同知,进阶奉政大夫,未几辞归故里。墓系林富春与其妻江氏合葬,坐北朝南,全为花岗岩石构筑,呈“凤”字形,前作三层墓埕,共占地60多平方米。第三层墓埕两侧立有石望柱一对、旗杆石夹板两副。
灵惠庙双孔井、石鼓位于螺城镇王孙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惠庙双孔井、石鼓位于螺城镇王孙村中。灵惠庙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御览对策天下第一名”、江南铜山参将孙胤武应王孙乡人要求所建。1992年,台胞黄松岩先生捐资并发动村民捐资重建,1996年落成。门前一对石鼓基础雕饰花纹,雕工精细,庭旁一口双孔井,为灵惠庙僧人用水及防火之用,井盘为四角双孔井,孔径40厘米。该井水质甘甜,久旱不枯。
螺城城隍庙旧址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城隍庙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中山街,四周皆为商住楼房,南约100米为中山北路,西约100米为惠安孔庙和县政府。庙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城隍庙在儒学左,宋天圣中,知县李畋母贤而知书,且稽相宅之说,谓邑白虎山高不利于人,故建庙于此,以壮青龙之势,题曰‘城隍’。明洪武二年(1369)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六年(1313),正山川岳渎封号,改题曰:惠安县城隍之神庙。”明宣德六年(1431),知县高显、主簿闭祯重建此庙,后废。现存为2004年重建,坐西朝东偏南30度,两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歇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保护范围:
云山宫位于螺城镇溪南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宫位于螺城镇溪南村。宫坐西北朝东南,两进三开间,由山门、拜亭、两廊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山门作三川脊,奉保生大帝和仙姑妈。宫口石埕前有一潭,澄碧如镜,俗称镜潭,水光可映照入宫至神像脸上。
何嗣韩墓位于螺城镇石盘村,年代为唐-现代,类别为古墓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嗣韩墓位于螺城镇梅山村石盘自然村梅山水库边。何嗣韩,名德,号衍,嗣韩为其别号,河南光州固始人,何姓入闽始祖。唐总章二年(669),他辅助陈政、陈元光父子定闽开漳,功勋卓著,封安抚节度使,分镇泉州,食采螺阳。卒葬北门外青林山舍利院,谥忠竭,封光禄大夫,辅国将军。墓于近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依山势而筑,总落差2.7米,呈“凤”字形,由墓围、封茔、墓碑、墓案和二层墓埕组成,面积103.5平方米,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墓前竖一对旗杆石夹板,墓西侧修建一六角亭。
螺城东岳庙位于螺城镇北关社区,年代为明-现代,类别为古建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位于螺城镇北关社区北门街。庙始建于宋,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现存为清朝年间重修。坐西朝东,由山门、两廊、大殿组成,占地面积约325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山门为假四垂屋顶,装饰着三对剪粘龙瓷雕;镜面墙的身堵为红砖拼花龟背堵,裙堵为花岗岩石砌筑。庙内尚存明代柱、门堵及木雕构件,工艺精致,尤以所祀的传为明代所塑的东岳大帝泥塑造像弥足珍贵。
惠安公学支部旧址位于螺城镇东南社区,年代为1926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惠安公学支部旧址位于螺城镇东关社区东街围头池的迎津小区中,右侧为县文化中心,周边均为店面。惠安公学支部于1926年12月中旬成立,为中共惠安支部,又称“惠安公学支部”,隶属中共厦门总干事会,系中国共产党在泉州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1927年1月,扩建为中共惠安县临委。惠安公学后易名为“螺峰小学”,解放后改名“八二三小学”,1998年旧城环境改造时被拆除,异地重建。保护范围:以碑为中心四周外延3米。
螺城三世冏卿第旧址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三世冏卿第位于螺城镇中山北路西北社区君临世纪小区,北侧水泥路,南侧李恺、李慎乡贤祠,西侧为惠安县医院、锦绣花园小区,周边均有民居商住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辽东宛马寺卿李慎辞官归梓后建成,因其祖父李普、父李经以李慎之贵均赠苑马寺卿,故称“三世冏卿第”,俗称“北门李厝”。府第原位于螺城镇中山北路团结巷,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遭严重破坏,1994年至1996年,李慎后裔集资维修。2006年,所在区域进行改造,迁移建今址。府第坐西朝东,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由围墙、石埕、宅居、护厝组成。墙壁用芦杆和泥白灰砌筑,外墙出砖入石,为典型明代建筑风格。保护范围:东至围墙,西
螺城陈氏益隆民居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陈氏“益隆”民居位于科山公园东南侧,前有石埕,东为路,约200米为科山寺。“益隆”为本支系陈氏祖先开设的典当行店号,1998年因县城改造需要,主体建筑移至今址。民居坐西向东,原为两进,五开间双护厝建筑,由石埕、门厅、榉头、天井、大厅和东西护厝组成。移建后已无东西护厝,现面阔18.4米、进深29.1米,占地面积约545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保护范围:四至地坪坎线。
惠安县正堂许示禁碑位于螺城镇东南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惠安县正堂许示禁碑在螺城东南社区东南街圣堂巷林咸(明嘉靖三十五年任惠安县令)祠内。此碑清宣统元年(1909)立,嵌于林咸祠内壁中。碑为花岗岩石质,长方形,高168、宽59厘米。碑额阴刻隶书,字径6厘米。正文阴刻楷书,字径3厘米,内容为时任惠安县正堂(知县代称)林咸发出禁令,禁止当时僧道私设陋规,把持民间庆吊吉凶及设醮宣经等事。保护范围:圣堂古庙建筑本体。
螺城平山寺旧址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平山寺位于螺城北郊2公里处的东平山小坪顶。该寺原名“乾峰寺”,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明末重修时改为今名。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80年代重建。寺坐东北向西南,由前而后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以及钟鼓楼、尊客堂、伽蓝殿、祖师厅,监斋殿、香积堂、报恩堂及两厢组成。寺通面阔42.40米,通进深58.20米,建筑面积2465平方米;寺前还有莲花池、石塔塔碑、门埕,新寺的规模约为旧寺的四倍,而且规制完备,气势恢宏,居目前全县所有寺庙之冠。保护范围:东至围墙,西、南、北至外墙。
留山天后宫位于螺城镇东关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天后宫位于螺城镇东关社区留山顶巷。宫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重建,坐北朝南,由凹斗门、门厅、天井、中祀厅、厢房组成,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宫内供奉 “天上圣母”与“临水夫人”。现尚存“琼田铺”、“留山宫”、“琼田故地”木匾以及砖雕、石柱、石刻等实物。保护范围:东、西至巷外侧,北至建筑墙体,南3米。
登庸武庙碑刻位于螺城镇中新街,年代为清,类别为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庸武庙碑刻位于螺城镇中新社区中新巷登庸武庙内。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立,黑页岩石质,长方形,圭首,高68、宽56、厚3厘米。此碑刻全文800字,楷书阴刻,字径1厘米,字迹多漫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