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
下垞村农民协会成立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下垞村王西自然村。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北伐进入莆仙时,在指挥部任何应钦秘书的共产党员胡秉铎接见了陈国柱,提出要发动群众反对-,必须深入下基层做民众工作。于是,陈国柱立即召开党员会议,分片包干下乡发动农民,组织基层农会。陈国柱也回到家乡下垞村发动农民,并在白漈灵宫成立农民协会,下垞村最早参加农会的有张茂灼、张茂铿、林恩、林笔、张柴生人等。从此,下垞村农民协会以白漈灵宫为秘密活动据点,组织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和抗捐、抗税斗争。1964年夏,陈国柱子回乡时曾特地来到白漈宫灵宫,向乡亲讲述历史,强调白漈灵宫具有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的双层重要价值,嘱咐乡人要保护好。下垞村农民协会成立旧址
溪安地下革命活动点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溪安自然村。溪安是闽中支队莆田县大队大队长张坤的故乡。1927年,溪安的陈贤、陈成、张霖等几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党员20多人,并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张坤1934年参加抗日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35年参加闽中工农游击队,建立溪安革命活动据点。由于溪安地处荔林深处,便于突发时转移撤退,解放战争时期成为莆田(闽中)地下党和游击队的秘密活动据点和开会场所,苏华、黄国璋、林汝楠等常驻溪安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7月,闽中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失利后,黄国璋、林汝楠从德化带一部分队伍返回莆田隐蔽。当时,莆田人民游击队指导员杨杞松隐蔽在溪安张坤家,但
陈国桢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陈国桢(1902—1949),系陈国柱挛生胞兄。早年就读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莆田-日货活动。1919年,弃学南渡,执教于新加坡,1926年夏回国,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经陈延年介绍赴厦门,组织福建华侨协会,并利用《商报》主编的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参加由陶铸领导的厦门劫狱斗争,安全转移同志。1937年底,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再次前往南洋,在福建会馆工作,同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1946年回国后,党组织派他到闽南建立地下党组织。是闽南地区地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1949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6月牺牲于龙岩监狱,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陈国桢烈
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苦竹寺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头垅自然村。1936年12月26日,陈国柱在其家乡下垞村发动农民,并在苦竹寺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抗税、抗捐斗争。1946年至1948年春,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和莆田工委委员张坤、林汝梁等先后率领游击队在这里秘密活动,发展游击队员达30多人,发展地下联络员20多人,分别组成若干游击小组,开展“抗征、拒丁、减租、减息”斗争。1948年底,张坤、林汝梁曾多次在这里召开地下党秘密会议,整顿游击队组织,培训游击队骨干。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为苦竹寺,建于唐会昌年间,为千年古刹,巅峰时期曾下辖方圆百里多个寺庙。该寺院为单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群山环抱,原有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除上下殿外,还建有1
下垞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竹林自然村。下垞村的陈国柱是莆田党组织创建者,在家乡发展一些进步群众参加革命,下垞村竹林自然村的黄金宣和母亲张发治早年就追随陈国柱参加革命活动,从经济等方面资助地下党组织。1926年12月29日,陈国柱组织在莆田城区古谯楼召开莆田县第一届农协代表会时,遭到国民党-分子的破坏,黄金宣成功掩护陈国柱脱险,随后在自己家设立秘密联络站,掩护来往革命志士,直至莆田解放。黄金宣本人被确认为红军失散人员。下垞联络站旧址为土木结构的民居,坐东朝西,前半部分为两层三厢房,后面为单层房,占地面积70平方米。革命时期,陈国柱曾在此东厢房的地下室隐蔽,地下室现已填埋。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
桃峰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西天尾镇后卓村桃峰自然村。桃峰联络站成立于1938年,主要成员由陈茂柏夫妇和亲属组成。在长期的地下革命斗争中,以开油漆店和饭店为掩护,筹集革命活动经费,积极从事打击敌伪的革命活动,通过各种关系,坚持掩护党的各项地下活动,除奸镇霸。特别是在1944年智袭涵江交通银行等重大革命活动中,表现出色。在多名亲属被捕入狱的情况下,仍坚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和锻炼,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是莆田地下革命联络站的一面旗帜。桃峰联络站旧址为一层楼的清代民居,由三厢房和左右两侧房组成,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6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陈国柱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故居由大厅、厢房、石埕、围墙组成,为传统五间厢民居,土木结构,室内陈列着陈国柱和他胞兄陈国桢烈士(1902-1949)的生平事迹和有关革命文物。陈国柱故居于2000年11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碗洋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碗洋村加兰自然村。1940年,该村陈玉兰与丈夫成为莆田地下游击队的联络员,在家里设立联络站,为游击队员提供衣食住宿。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为党的地下组织提供各种情报,后由于敌人告密,联络站遭到国民党保安队的搜查,陈玉兰夫妇机智勇敢应对,使游击队员安全脱险。中共莆田地下党领导人黄国璋、林汝楠、张坤等经常在这里开展活动和召开会议。碗洋联络站旧址为七间厢砖木结构的单层楼房,由上下厅、左右厢房和砖埕组成,占地面积125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中共莆田塔里支部遗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塔里自然村。林山村作为革命老区最早的基点村,由陈国柱亲自组织林山塔里党支部的创建工作,第一任支部书记喻文垦,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为莆田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输送了10多名优秀同志。塔里支部在最艰难的革命活动中,始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掩护莆田(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的安全工作,补充给养经费,特别是在开展抗租、抗税、募捐、借粮、抚养革命后代等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成为北洋山区农村支部的一面旗帜。中共莆田塔里支部遗址现为杂地。
朱天贵祠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纪念随施琅征台阵亡的将领朱天贵而建,祠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坐东向西。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斗拱、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朱天贵祠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滴水处外延1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北至建筑外墙与柯氏修史堂外墙之间距离的中心。
祥应庙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类别为古建筑。五代时已有,北宋重建于今址,初名大官庙,大观元年(1107)赐庙号祥应。宋代多次维修与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0米,通进深13.2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占地面积1019平方米。为单体建筑,由砖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其祥应庙记碑现存三清殿东侧碑园内。庙侧立有其它地方移来的四通宋代墓道碑。祥应庙碑刻是研究莆田宋代海外贸易及海外交通的重要实物资料。祥应庙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祥应庙东面六角亭滴水外延11米,南至祥应庙主殿滴水外延11米,西至祥应庙西面六角亭滴水外延5米,北至祥应庙主殿滴水外延5米。
河边翁氏民居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为翁氏参将居地,坐北朝南,通面阔36米,通进深68米,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外院门、石埕、上、下厅,各厅左右的有正房、厢厅、厢房、护厝、书院组成,现建筑保存清朝原构,悬山顶,穿斗结构。该居木材规格粗大,材质优良,选用石料皆以青石磨光,精工雕刻。原左侧的护厝、书院和花园已废。河边翁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30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2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3.8米。
关圣庙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碗洋村,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明宗祯四年(1631),1985年在原址上接原式原构重修,坐东朝西,通面阔22.5米,通进深33米,占地面积1478平方米。为单进建筑,由上下殿和偏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内供铜铸的关公神像,为我省最大的铜像。是我市重要的涉台文物。关圣庙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主殿前廊外延2米,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
裕昆堂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洞湖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明,清嘉庆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祀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庶士陈实兄弟。坐西南向东北,正堂占地面积9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保存完好。该建筑是研究清代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裕昆堂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前廊外延2米。
南少林寺(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类别为古遗址。整个地势呈东北-西南倾斜,自东北往西南形成多级阶梯式台地。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1990年12月-1992年元月分两期,由省考古队主持发掘,发掘面积1954平方米。考古发掘有文化层七层,堆积厚度240厘米。这些堆积主要是历代建筑物更替和修建过程中的废弃物所充填而成的。主要有石构墙基、台基、柱础等,分属于不同时期的60多个遗迹单位。各地层堆积包含物中,最大量的当属砖、瓦等建筑物,建筑饰件以及生活用具的陶瓷器残片,此外也发现一些铜钱、铜坨、石刻文字和墨书文字等,还发现一些石槽、残碑、练功石等。1998年在遗址上新建南少林寺。该遗址的发掘对研
永宁社(含永丰洞)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洞湖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宋代,明清时重修,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其构件为明、清混合构件。保存完好,永宁社是研究清的宫庙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永宁社(含永丰洞)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主殿前廊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
后黄碉楼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年代为民国,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民国,由黄福志建,以防地方土匪抢劫。坐南朝北,通面阔4.5米,通进深4米,总面积18平方米。四方形四层,第四层为半楼,可做观察台。一至三层设枪眼。钢筋水泥结构。为研究民国时期碉楼建造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0.5米,西至外墙滴水外延0.5米,南至主楼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
梯云斋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澄渚村,类别为古建筑。唐贞观年间(627~649)始建,宋建炎元年(1127)林蕴九代孙林安中重建。绍兴年间(1131~1162),因祷斋中奉祀的“书斋公”求雨有应,尚书林大鼎奏闻朝廷,赐额“宁昌”,敕封“书斋公”为宁昌威武圣侯,梯云斋一度易名宁昌庙。元代俞尚宽重修梯云斋。明俞钊又重筑梯云斋,清重修,今又依旧制重修。祀宁昌威武圣侯。书院坐北朝南,由大门、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12.22平方米,保存较好,该书院是研究清代书院建造艺术的实物资料。梯云斋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
修史堂(柯氏修史堂)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原为正德年间面政使严淦厝宅,号称小柯山,后史学家柯维骐之父柯英(弘治十二年进士、官微州知府)购居,柯维骐在此著《宋史新编》二百卷,故名修史堂;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其正面右侧为门厅,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堂、后堂及前堂与后堂间的左右廊屋。建筑木结构式样为明代风格,占地面积525米。柯维骐(1497-1574),字奇沌,号希斋,莆田城内东岩山乌石街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因无意仕进而告归。在此他潜心讲学著书,从学者四百余人,历二十年著成《宋史新编》,其间又著有《--答问》、《续莆阳语言献》、《史记考要》、《
北大顶墩桥 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顶墩自然村 ,年代为明-清 。始建年代不详,明天顺七年(1463)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次重建,1961年重修,近年再修。三孔两墩石梁桥,南北走向,跨于北大溪上。长17.3米,宽3.56米。二座舟形墩,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明、清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
龙山汀渚桥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大桥头自然村,年代为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三孔石梁桥,跨于后卓溪龙崇河支流。东西走向。长24.25米,宽2.4米。二座舟形墩,跨度4.65米,梁石厚0.35米,最长7.1米,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宋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
洞湖龙江陡门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洞湖村溪安自然村,年代为唐、宋,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宋代重修,近代又修。陡门所处水流为常太枫溪水由像峰入淡头沟,唐建陡门以调节水势,灌溉淡头东边田亩。东西走向。石构筑成,2孔,每孔均宽2.5米,有排涝、挡潮功能,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以陡门本体为中心,东西南北各外延5米。
白际灵宫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宅村王西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9.3米,通进深15.2米,建筑面积141.36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门殿、天井、两庑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西至外墙滴水外延0.5米,南至主殿前廊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
三台拱曜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类别为古墓葬。为林披、林韬、林昌三兄弟墓。始建于唐代,近年重修。墓占地1253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平面呈风字形,通面阔15米,通进深20米。墓南向有一口古井。是莆田市重要的涉台文物。三台拱曜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墓埕碑刻,西至通道外延2米,南至墓埕围墙,北至墓后墙体外延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