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琳厝—全国最大古民居“宏琳厝”又称新壶里。位于坂东平原南部的演溪之畔。建于1795年。建造者为六都巨富黄宏琳。梅溪上游的演溪在这里打了个深湾,民间地理上视为“玉带”,宏琳厝就建在河湾内的玉带环抱里,形似玉带环腰。隔河而望,从近到远是由低到高的五重平行山脊,被称为“五重案”,“门迎五重案,前有玉带环”,背靠柯洋仙峰,古时被认为是一处风水宝地。宏琳厝占地面积17823.28平方米,分为前后直进三座正厝,中间设两道横街,左右各两列横厝,隔以36扇风火墙,有大小35个厅堂,30个天井,25个花圃,666个房间,住有100多户900多人。规模之大,世间少有。整个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原则设计建造,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通光采风充足,道路顺畅,房
中共闽清县委机关驻地暨刘忠瑶故居旧址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坂中村佛堂前。1947年8月底,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决定加强闽清工作,成立以陈世明为书记、刘忠瑶为组织委员的中共闽清县委。为了更好地贯彻省委8.28会议精神,尽快打开闽清及闽(清)永(泰)尤(溪)边工作新局面,陈世明开始组织力量。一方面,从福州地下党中抽调一部分闽清籍或与闽清关系密切的党员,如刘忠瑶、郑一惠、廖怀玉、刘子萍、周天赐等来闽清开展工作,建立闽清农村据点;另一方面,准备在农村平原工作有了初步基础上,迅速建立山头武装基地,开展游击战争。陈世明向林汝南及区党委推荐抽调熟悉闽清山头情况、武装斗争经验丰富的闽中游击队骨干刘志德再回闽清工作。9月中旬,中共闽(清)尤(溪)永(泰)南(平
芝田宫位于闽清坂东镇乾上村梅溪岸边,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宫正面为三牌楼式门墙,正中石框对开门,左右圭形边门。正边门间墙面分别塑青龙、白虎壁画。中轴在线依次为戏台、两侧廊庑、锺鼓楼、正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栋梁雕饰精美,藻井结构别致,枋、橼、斗拱雕琢精细,梁、柱、檩、四角皆用楠木并雕刻花鸟人物。建筑用工大胆创新,构思巧妙。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其四部将陈翊惠、陈显惠、陈威远、陈怀远所部纪律严明从不扰民,死后人们于坂东六都洋(今坂东镇)乾上村为之立庙,供奉四位将军并手下的陈、蔡两总管,取名昭显庙。明代天启初年,闽清人又把闽清历史上两名清官:元县尹董祯、明县尹沈源供奉其间,更名为芝田宫。清代道光初年,依托芝田宫形
闽清杏园古民居坐落在福建省闽清县鹿角村360号,始建于1925年-1927年间,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集明清、民国及南洋建筑风格,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南方古民居。杏园始建于1925年-1927年间,由鹿角刘氏二十九世刘观邱出资兴建。刘观邱生于1899年(光绪巳亥年),早年赴南洋创业,开设和利园农场,后归国返乡,在鹿角家乡亲自设计建新厝,新厝建成后,将西边一半房产售让给其兄刘观泗,因刘观泗号杏村,刘观邱字素园,两兄弟字号中各取一字,故命名为“杏园”。1987年,刘观邱四个儿子将杏园东北、西北面洋楼进行了改建,在主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形成四合院落的总体布局。2020年由刘观邱孙辈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上,进行了第三次的修
黄乃裳、黄乃模墓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三合土构筑,宽13米,进深40米。平面呈“风”字形,四层墓埕。墓前竖石望柱1对,石旗杆2对。柱上镌刻楷书:“清钦赐恤银祭葬大东沟殉难世袭罔替臣黄乃模”、“光绪庚子年北洋水师游击黄公乃模附葬衣冠处”,由陈宝琛撰书。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