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宁德市 > 屏南县 > 屏城乡

屏南县屏城乡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后龙古建筑群

后龙古建筑群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龙津桥、柏舟遗烈坊、张氏宗祠、慧光寺等四处古建筑组成。龙津桥为木拱廊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桥长33.5米,桥身东西走向,拱跨23米,桥屋面阔十三间,悬山顶,桥面鹅卵石铺砌,桥头天后宫为附属文物。“柏舟遗烈”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南,通高5米,两柱一间三楼式,葫芦顶刹,中嵌圣旨牌,横匾中刻“柏舟遗烈”、左右各刻旌表内容,额坊浮雕精美图案。张氏宗祠于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天井、大厅等,占地面积382.8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慧光寺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

后龙慧光寺

后龙慧光寺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尾两溪交汇处附近,寺前有一小型石拱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见檩下皮墨书)和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修(见檩下皮墨书),后又多次修缮。该寺为土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三进落厅面,面阔19米,原进深45米,占地面积855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由下殿、天井和正殿构成,后厅已毁塌,面积为551平方米。天井与廊道由鹅卵石铺设,正殿地面夯土铺就。正殿(带前廊)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构架,后部设神龛。该寺四金柱粗大,垂柱、瓜柱、枋、斗拱等硕大规整,具有明显的明代木构建筑特征,檩下皮墨书准确地表明了明代等不同时期的修缮时间,且正殿中的明代时期的木结构得到较好保护,较典型地表现了明代时期的寺院建筑特点,具

后龙张氏宗祠

后龙张氏宗祠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见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9.7米,通进深18.2米,占地面积为176.5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由戏台、天井、大厅组成,戏台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级石阶往大厅,左右建二层厢房,大厅面三间7.49米,减前二金柱,进深七柱1.55米,后部设神龛,穿斗抬梁木构,硬山顶,马头墙;大厅墙上有文革标语。该宗祠是该村村民议事和节庆日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该村宗祠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龙龙津桥

后龙龙津桥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桥为东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芳等募建。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神龛座南,祀五显大帝。桥屋建13开间56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东有碑记和夫人庙。桥下龙溪蜿蜒流过,桥两岸树木成荫,环境幽静。桥中有一楹联,曰:水色山光不负祗般来往,车尘马迹任随那等奔波。清光绪拔贡张宗铭撰后龙八景诗之“桥锁龙津”:吾乡四面皆山,而玉屏与文笔两山接连,龙紧履是地者,几不知水从何处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桥于岸口,名曰龙津。又有赞诗曰:绿树阴浓锁断虹,川流九曲不通风;濠梁乐趣人知否,

后龙柏舟遗烈石牌坊

后龙柏舟遗烈石牌坊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约5米,通宽约4米,花岗石砌筑,三间四柱五脊顶,中间有圣旨,顶葫芦刹;横匾阴刻“柏舟遗烈”,左右两边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样,左右额坊浮雕精美象、凤等图案和纹饰,石柱阴刻联句。石牌坊的主体构架与细部构件之间衔接自然、分布巧妙,稳固而又不零乱。脊顶檐翼特意雕琢成起翘形状,颇具动感,潇酒飘逸。石雕工艺精丽,手法精湛。该石牌坊是民间石雕艺术优秀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地区民众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主流文化思想和道德体系的认同与臣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