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寿宁县托溪乡坪坑村是省委组织部挂钩帮扶的脱贫村,位于托溪乡东南部,下辖坪坑、地走岗、檀香岭、东山四个自然村。全村平均海拔425米,土地总面积约5.1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534亩,耕地面积1032亩,共308户1156人。近年来,坪坑村按照“五个建村”(支部带村、制度管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主要特点:支部坚强,产业兴旺。坪坑村以“四个一”(办好一个讲堂,抓好一项机制,用好一个网络,做好一个产业)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党员“三个带头”活动,推动党支部领导能力全面加强,党员能力素质显著提高,群众带动效应明显提升。充分利用坪坑村“寿宁高山茶”央视广告取景地和“红色下党”中间驿站的独特优势,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着力打造集观光打卡、采摘体验、展示采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促进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提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耕地抛荒撂荒整治的政策要求,新修机耕路1.6公里,整治耕地160余亩,其中种植水稻137.2亩,切实让撂荒地变为“希望田”。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民风淳朴,治理规范。坪坑村先后研究出台《坪坑村村规民约》《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卫生整治五星户评比办法》等具体措施,推动乡村治理有力有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联户走访察民情,敞开大门听民声,对症下药解民忧,争取资金办实事,赢得广大村民发自内心的支持和信任, 形成勠力同心、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近年来,坪坑村共投入约1000万元修建村委楼、卫生所、幸福院、旅游公厕,清理疏浚河道、建设两边护岸,为主干道设置路灯,并对地走岗、檀香岭两个自然村的部分道路进行了硬化,先后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资源丰富,生态优良。坪坑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康熙八年至道光十五年的185年间,曾考取过18个贡生,在当地传为佳话。这几年,坪坑村围绕“灵秀茶园古村、十八贡生故里”建设主题,深入挖掘传承数百年的“耕读文化”“贡生文化”,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用文化重植村民干事创业的信心。充分利用翠源溪和坪坑水库的生态资源,着力打造沿河景观,规划钓鱼公园、滨水露营地建设;悉心保护檀香岭自然村内的“千年古银杏树”“古油杉树”等古树名木,结合1.2公里的“红军路”打造“古树氧吧”。
进展情况:高标准抓好“产业振兴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生态观光茶园,推动茶厂仓库、直播间等项目落地,以茶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致富;持续抓好撂荒地的开垦和利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积极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加强古民居修缮保护,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注重引导、建章立制、常态评比,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信息掌握不够及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缺少对外交流、培训教育不足等原因,部分村干部对于先进地区的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经验做法接触少,存在思想保守、工作视野窄、政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到位。坪坑村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村内的翠源溪和坪坑水库时常吸引外地旅客前来游玩、垂钓,但对于水库与翠源溪的资源整合相对滞后。同时坪坑有着丰厚的森林资源,尤其檀香岭村现存着以“千年古银杏树”为代表的古树群,但古树群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是吸引能人回归不够有力。坪坑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行各业都曾涌现过大量的人才。但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口大量外出,一大批有经济头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却游离于农村基层组织之外,不能直接带领和服务群众致富。
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学习。一方面借助“坪坑讲坛”平台,邀请更多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村讲学;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在村党员、产业带头人前往先进乡镇、村居开展考察交流,力求在产业发展上闯路子、创特色,在为民服务、乡村治理上出新招、谋实效。
二是进一步整合利用资源。紧紧围绕“灵秀茶园古村、十八贡生故里”建设主题,对东山茶园、翠源溪、坪坑水库、檀香岭古树群及周边环境进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沿河景观,钓鱼公园、滨水露营地,“古树氧吧”等节点建设,让更多游客走进坪坑。
三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一方面,以坪坑东山自然村为中心,辐射周边际头、阔丘、洋尾3个建制村,2022—2024年规划建设万亩生态休闲观光茶园,继续做大做强坪坑特色茶产业;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深入挖掘传承数百年的“耕读文化”“贡生文化”,谋划打造坪坑田园综合体,包括“水上风光园”“耕读文化体验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部分,用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地址:托溪乡坪坑村村委楼,联系电话0593-539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