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5组。1927年2月,莆田党组织在珠江开展活动,成立农会,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同年10月,建立了中共渚林(珠江)支部。1929年11月,中共莆田县委委员陈兆芳、吴承斌等在莆田沿海地区建立一支四五十人-的游击队,陈兆芳任队长、吴承斌任副队长。在游击队活动过程中,陈兆芳采取了“分散从事生产、集中打击敌人”的斗争方式,在当地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抗捐反霸斗争中起了良好的作用,有效地发动并锻炼了群众。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游击队在当地建立了月塘、濑垞、珠江等10多个革命基点村,从此,珠江村成为莆田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1946年,莆田党组织负责人杨杞松在忠门地区秘密串联发动,重建游击队。同年11月,中
东云寺位于秀屿区东峤镇魏厝村,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二进廊院式。通面阔28.6米,通进深49.8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紫云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大雄宝殿面阔六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寺中尚存清代诸名书家手迹多处,外大门额为邑人书法家陈唐彬于清末题书;清代门屏。寺北存有清代海会塔,1985年重修,塔八角,三层,高4.11米,正面浮雕飞天一尊,泥菩萨一尊。墓埕四级,面阔7.9米,进深15.9米。东云寺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石猴山田螺石,西至大悲殿孝子碑,南至万善堂、仙师墓,北至土地庙、塔墓、五猴山。
东峤盐民学校旧址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6组。莆田前沁盐场是革命时期莆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一个基地。1932-1933年,中共莆田县委在东峤前沁村普应亭创办前沁盐场盐民学校,由许彧青任校长,教盐民读书识字,并组织盐民进行抗捐抗税斗争。苏华同志也在此任过教。1949年6月,主持中共闽中工委工作的副书记林汝楠派地下党员陈学画到莆田前沁盐场做策反工作,向场长宣传党的起义政策。在莆田县委的密切配合下,策反工作获得成功,8月19日,莆田盐警大队全体官兵400多人宣布起义,接受莆田游击大队点编,之后,参加进城接管莆田县政府。东峤盐民学校旧址普应亭为清代建筑,单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珠江林氏民居位于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宫前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又名三座厝。坐东朝西,通面阔27.46米,通进深53.97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为三进合院式建筑,沿中轴线由院门、内埕、前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正厅及上下两厢房及学厅、客房组成。前厅面阔五间,明间山墙搁檩结构,敞口作过厅,左右次间分上下房;中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木构架,明间敞口作厅,后置福堂,设公妈龛,左右次间分上下房有阁层;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木构架,明间敞口作厅,后设福堂,左右次间分上下房。内埕及前天井两侧厢房均面阔二间。檐下雕刻精美,墙堵用青石砌就,上贴红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
南渚林天枢宫位于秀屿区东峤镇渚林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坐东朝西,通面阔10.92米,进深20.32米,占地面积222平方米。由前殿天枢宫和后殿净慈阁组成,带天井。天枢宫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硕大,柁墩、雀替简约古朴,檐柱上阴雕行书对联“权握北辰位高列宿,灵昭南渚泽沛群生”。净慈阁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存有清代抱鼓石1对、石柱础6对、坨墩等,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8米,西至前廊外沿外延6米,南至建筑
蒲弄宫位于秀屿区东峤镇梁厝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坐东向西,通面阔11.6米,通进深26.6米,面积308.5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共一进。悬山顶,石木结构。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明间抬梁减中柱结构;正殿面阔三间,明间山墙搁檩结构。宫内祀妈祖,存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莆田知县王润题书的“海不扬波”木匾。光绪年间的木雕香炉,木鼓,铁磬及“天上圣母家仪之地”石碣等文物。为涉台文物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