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都县西15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杨庞村半山腰,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而得名。万象洞原名仙人洞、五仙洞,相传五位仙人在此-而得名。万象洞开成于千万年至三亿年前,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内深不可测,是目前我国开发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艺术宫殿。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已开发的11个景区,有120多个较大景观依形象排为月宫、天宫、龙宫三大洞天,步入洞中,步移景异,如入仙境。从南北朝时期至今,历代名人所留墨迹、石碑随处可见,共有一百多方,诗词题刻768首。犹以民国时期陕、甘、青检察使高一涵在洞中所题“别有洞天”和赵朴初题写的“万象洞”最引人注目。从武都县城至万象洞口有盘山公路相通。万象洞海拔1
月宫的前宫高大旷野,顶盖苍穹,可容千人。整个大厅如大型雕塑展,气势恢宏。月宫以“犀牛望月”得名,有巨石横卧当厅,状若犀牛,翘首凝望,西侧半壁悬挂一轮皓月(透光孔洞),相传有青牛精在此洞兴妖作怪,被八仙降服,罚它在此长年望月思过,又让嫦娥在旁监督,因而取名“犀牛望月”。放眼望去,有奇崖高耸,一线流泉,滚滚流泻的石柱;有满目飞瀑,喷珠溅玉,溢着岚影的石帘;有丛生簇长,绽着尖蕾,挤挤攘攘指向天空的石笋;有如霞似火,溢脂流彩,裂着石瓣的石花。在金幻叠影中,好端端一个银河世界隐约飘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披着枝桠,泛着银叶的石花,不就是盈盈漫长的桂树!那曳着玉佩,镶着翡翠的石帘,不就是波涌流泻的银河!那跻身月华,飘飘逸逸的石兽,不就是卧在石柱
龙宫中天穹再次变高,龙岭的景观也随之步步升高。“天地交泰”,地上的石笋和天上倒悬的石笋在那里欲交合,只有一掌之隔,俗称“天针对地针”。据科学考证分析,此景观形成经过数亿年,两针相接还要数亿年……天针和地针都在炫耀着自己的富丽华贵,颇有些恋情脉脉,难舍难却。龙岭上麦积堆山,麦穗麦芒历历可见。庞大的麦积山,披金挂银,镶珠嵌玉,既有雄伟之状,又有秀媚之态。“托塔擎天”则另有一番风韵,高峻的擎天柱拔地而起,全身披甲戴盔,俏丽壮美。下山路上,垂天罗帐连为一体。罗帐挂满了倒悬的金蛇,一条接一条,成了垂天罗帐极美的点缀。过上坡曲道深视有五石柱,宛如白玉雕成,形象各异,故名:“五岳朝天”。从此下到平地为“卧龙坝”。卧龙坝是龙宫家族的栖生地。一双对称
后宫虽没有前宫高旷伟岸,其景观却更为精美,更能巧夺天工,仿佛是月宫深藏密窖的艺术珍品。“雪压青松”,重重叠叠的松涛,被重重叠叠的雪涛压着,下面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毛茸茸松针。这些松针,一簇簇,一束束,被雪涛浸润后,洁白无瑕,清新娇隽,就像大自然的一幅《雪松图》。“石帘垂空”,形似一幅高大的象牙玉雕珠帘,又像冬日的冰花,晶莹透亮,高雅圣洁,悬在空中,比真的还要鲜活姣丽。“南弥斑斓”,肌肉丰腴,一群小骆驼,前拥后随,相依相偎,驼峰间坐着南无阿弥佗佛。莽莽苍穹中间,支撑着两大石柱,石柱用石花、石幔装饰着,波光粼粼,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后一组景观是“群仙相会”。群仙高矮胖瘦,聚散呼应,似乎在商谈一桩仙家要事,是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写意人物画……
万象洞石刻题记位于武都县汉王镇杨宠村。该洞为天然溶岩洞。洞深10余公里,历代游人不绝,碑刻、题记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1091)年秦凤路刑狱公事游师雄、南宋绍兴二十九(1159)年阶州知州高基景、万钟、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题刻6方,明代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阶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贺娄慈及宋、元、明、清墨书题记百余处,近千首。大部分诗词为赞咏洞中之奇观美景,颇有文墨兼胜者。保存完整。对研究民间文学和文化史有重要价值。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进入万象洞的天宫景区,但觉风云激荡,雷霆轰鸣,仿佛向天上走去,不由飘飘然起来。天梯两侧,波光潋滟,天织云锦,聚光的彩灯把钟乳灵秀的天上世界染得一片深红,一片金黄,一片浓绿,给那些亭亭玉立的石林、石柱、石幔、石笋、石花涂上一层圣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