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第一山原名白云山,因山门的匾额-刻“海岸第一山”五个大字而得名。它座落于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西2里许,是一座峦嶂重叠、峭壁削立、石岭逶迤之山。它历来吸引着中外游人,前来观赏者不绝,也留下了不少诗词联语,惜不少失传。跨过“通得桥”,经过“开觉路”,绕过“同归佛海”石壁,便到达山门。山门匾额上刻有“海岸第一山”五个大字,两旁还刻有一联曰:“得门而入清门池;道岸先登彼岸山”。海岸第一山有八景,此八景按从山门到山巅先后顺序排列为:“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胜地灵岩”、“碧涧流泉”、“古壁苍松”、“石舟泛陆”、“仙井盘空”。“虹桥捷步”是一座造型精巧的石拱桥,就似一道长虹飞壑,游人捷步度桥,大有乘虹飞登之感。而凭桥向西眺望,
得道庵位于捷胜镇郊区“海岸第一山”的山腰,面积600平方米,距离镇中心0.5公里,景区隔壁为道教场所云山观。得道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叫“云山寺”。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缘禅师扩建这座庵寺时,易名为“得道庵”,大门匾额“得道庵”三字,长1.8米,宽0.66米。有“地拓三弓,却萃西山之秀,天开八景,洵增南国之光”之雅颂。得道庵历来名闻遐迩,“胜地灵岩”即是指得道庵。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势高耸,怪石嵯峨,山色秀丽,庵内有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胜地灵岩、碧涧流泉、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等八景。历来题写的诗词不少,可以感受到“有听涛声奏梵乐,远观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得道庵的和尚常以茶待客,相传饮了这里的山泉所
云山观位于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西山西侧,周围山林环抱。为适应当地道教信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1993年,道教信众积极筹集资金,在原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母宫”进行修建,初名“坤灵宫”。1997年,聘请孙玄觉道长任住持,又经多方筹资140多万元,历时三年,扩建成现初具规模的道观,易名“云山观”。主要建筑物有:玉皇殿、张天师殿、观音殿、三清殿、三官殿、经堂、道舍、斋堂、会议堂等,殿堂建筑各具特色,殿内神像形态各异,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是捷胜镇主要旅游景点之一。2000年10月,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批准云山观登记为道教活动场所。
捷胜所城遗址在今捷胜镇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廿七年(1395),千户候良始建捷胜所城。万历十二年(1584)重建。该址原名捷浪埔。元末时,曾在此地发生一场战争,全歼洋匪,当地人民为欢庆胜利,明初建的所城取名为捷胜所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方形,面积162300平方米,设垛口440个分东、西、南、北门,建四座敌楼。城墙大部分用灰沙夯筑,靠近四门地段用大方砖砌筑。城内原设所署、镇抚司、史目厅等建筑。明清时代均属碣石卫派兵驻守。该城位于-畔,西临浩瀚南海,南侧1浬有龟龄岛,是粤东军事海防重镇之一。1927年11月拆毁大部分城墙,现残存东北侧一角。它对研究海丰的历史及军事海防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龟龄岛,距捷胜约二海里,面积0.24平方公里,周围有牛皮洲、赤腊、青屿、捞投屿等卫星岛散布,离国际航道12海里,是厦门、汕头至香港、广州航线的必经之地,整个岛屿形若平卧海上的海龟,青屿以北与大陆之间相传有一座沉于海底的古城,现捞投屿东北约400米处仍有一条长约400米,宽4-5米的古城墙,在捷胜对开海面1500米处,另有一条东西走向长约600米的古城基遗存。清末时期,龟龄岛是汕尾地区与港澳地区贸易交往的场所,岛上有淡水井二个,供应来往船只的食用水,岛上现存有妈祖庙一座,庙后百米处的山坡上有白玉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妈祖立形塑像,高4.8米。岛上主要风景有:南天门、羊回头、卧佛、米瓮石、蘑菇石、小鸟天堂等。龟龄岛风光旖旎,神奇美丽,岛屿四
捷胜黎明洞石刻位于市城区捷胜镇石岗村委会石厝村后山,年代为明末清初。2022年3月,汕尾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汕尾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