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仙观又称谭公庙,位于张槎街道大富村南部小土布坊中段。大富谭仙观之谭仙是从惠东县九龙峰谭公祖庙迎奉而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于翌年已酉春三月建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占地300多平方米,三进深,后进为大殿,中座为香亭,布局精巧,庙内灰雕、砖雕、木雕精美绝伦。庙前清溪绿水,东平河水从小布窦流经庙前。20世纪40年代,每年农历六月廿六谭公诞,是村内最隆重热闹的一项民俗活动,演大戏、舞狮、烧花炮,历时三四天。1960年代,在“0”时谭仙观已全部损毁。2006年再次启动重修,拓宽庙前及周边环境。1998年5月,被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沙杨氏大宗祠位于禅城区张槎大沙东西村。大沙杨氏大宗祠,清代祠堂建筑,祀明崇祯年间进士杨邦瀚,现仅存头进。该建筑头进采用五开间形式,门前一对石狮高大威猛。
大--氏宗祠位于禅城区张槎大江村。大--氏宗祠,始建于明,清代重建。该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保留大量清代风格的灰批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张槎东岳庙位于禅城区张槎张槎村。张槎东岳庙,清代建筑,是祀东岳大帝的道教庙宇。该建筑的香亭保留有我市现存唯一木雕团龙图案装饰的藻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张槎仙槎书院建筑群位于禅城区张槎张槎村。该组建筑群由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组成,清代建筑。水月宫,又名观音庙,供奉水月观音;仙槎书院,又名宝砚堂,祀北宋吏部尚书陈世卿;财神庙,供奉财神的庙宇。该组古建筑群为佛、儒、道三教并立,体现了当地人包融、开放的社会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含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
永新社学位于禅城区张槎弼唐乡。永新社学位于张槎弼唐乡,清代建筑。该建筑原为祠庙,明嘉靖元年(1522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推行“毁淫祠,建社学”时改建为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止)明代大理学家庞嵩在此处接受教育而步入仕途。现该建筑内仍保留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碑记二通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的石匾额。是研究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