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
奕世流芳牌坊又称节烈坊,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表彰吴伯灵之妻蓝氏而建。坊分两层,高7米、宽5米,土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以四柱作基座,左右两柱以砖块砌成,正中两柱以木顶立,形成中间一大门,左右对称两小门。以灰瓦盖成飞檐高翘楼阁式的屋顶,顶底以木凿制梁柱支架并列而成,明间上下有两块木匾,上匾刻“恩荣”,背刻“贞孝”字样。下匾正反两面均刻“奕世流芳”四个大字。两旁有云、龙木刻及人物木刻。工艺精致,古朴大方。蓝氏幼时许配吴伯灵为妻,但还未成亲吴伯灵先死,蓝氏以“嫁夫从夫”的传统观念,守孝3年,矢志不嫁。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吴六奇墓位于大埔县湖寮镇。1961年发现并清理,地面仅存石人、石兽共四对,现竖立在大埔影剧院门前。出土器物有墓志铭一方,鎏金铜冠一个,朝带铜饰四件,腰形玛瑙饰一件,陶明器235件,各种陶俑31件。墓志铭上弧下方,石灰岩,长1.35米、宽0.65米。首端正中篆刻“谕祭”两字,字边阴刻双龙。吴六奇(1607~1665年),广东丰顺人,附南明桂王朱由榔为总兵。顺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攻韶州,他率部迎降有功。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赏赐,“三晋官衔”一品荣封。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小筑系民国广东省主席罗卓英的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岭下村的村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围龙屋,整个建筑进深34.2米,面宽41米,占地面积1402平方米,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江东小筑”是外门楼的屋名,进入大门有一外天井,外大门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名为“晓亭公祠”,座东向西,背山面水,正面是风景秀丽的梅潭河。该建筑属砖木结构,规模雄伟,气势宏大;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前底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为上、下二堂,中横屋亦有内外天井。屋内梁架拱斗雕有龙狮花鸟等图案,工艺精美,屋脊中间和两端用灰沙塑有鲤鱼含草,颇为美观。大门两侧壁画彩绘甚多,古朴典雅。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江东小筑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两云公祠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古城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两云公祠为第十批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密坑棣萼楼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年代为民国(1943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邑侯世第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邑侯世第为第十批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集庆堂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集庆堂为第十批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中宪第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年代为明,属于古建筑。2015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龙岗中宪第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议第位于湖寮镇新寨村,是新寨旅外侨胞蓝镜清在南洋做生意赚钱后,于清光绪33年(即1907)所建。通议第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坐东北向西南,硬山式,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阴阳瓦面,共有房间104间,总面宽58.5米,总进深52.3米,占地面积3100㎡。通议第的主人蓝镜清曾在该房屋创办学校,已培养输送近千名大学生在祖国各个岗位上工作。在蓝镜清的影响下,其后裔中有大学生28名、硕士16名、博士3名。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呈四方形,砖石木结构,面宽52米,进深49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共有房间200间。因楼的外墙为石墙,故俗称为石楼。 泰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从外表上看简直不相信这会是住宅建筑,其极其封闭的外观简直像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高大的泰安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磐石般的稳重、质朴、粗犷。走进泰安楼,以祖堂为中心的“祖功宗德”横匾,显示了敬祖的思想和客家人对传统的依恋,展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和睦共居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大家族聚居的建筑体现了客家人的族群意识,泰安楼向心的布局强化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