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南海市西南部,面积约十四平方公里,西樵山有七十二峰,以山青,水奇著称,享有“岭南佳境”之盛名。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樵山是七八千万年前由海-山喷发岩浆,岩状,火山灰后形成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若莲衣复合,大秤峰居群峰之首,九龙岩,冬菇石,石燕石等峰岩形态万千。西樵山岩石节理发育,裂隙纵横,富有潜水,形成多处水景,有232口泉眼,28处瀑布。“欲览西樵胜,应先访白云”。位于西樵山西北部的白云洞为——马蹄形山谷,它兼收岩泉飞瀑之美,有“胜甲西樵”之称。三峰之间有两飞泉左右迂回而下,称“大云泉”、“小云泉”。泉水折叠汇成了三个湖,即所谓“白云飞下过三湖”:上为“应潮湖”,中为“鉴湖”,下为“会
南海区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6月,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樵山蟠龙洞内,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638平方米,库房面积12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龙母庙,以及现代仿古建筑紫琼楼、莲花楼、潜龙阁,有大小展厅7个,画廊、碑廊各一个,是一座将秀丽的自然景观与典雅的仿古建筑融为一体的园林化博物馆。1994年南海博物馆被列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具体负责全区文物保护、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面的文博业务工作。馆内设办公室、陈列部、宣教部、保管部、资料档案室、保卫部、经营部。目前,南海区博物馆共有专业人员13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
佛山市西樵镇松塘村始于宋代,至今近八百年历史。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古村风貌保存较好,村中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村中历史建筑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的“三雕一塑”,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松塘村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社、古树众多,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1月29日获得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村中传统建筑规模达20275平方米,代表性建筑有区氏宗祠、六世祖祠、见五大夫祠、东山祖祠、樵侣祖祠、明德社学,养正书舍、培元书舍、汇川家塾、孔圣庙等。村中历史建筑充分体现了岭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围堤全长64.8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桑园围又名樵桑联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珠江干流西江下游,分东、西围抵御北、西江洪水。围内是蚕桑业发达地区,故名。堤围相传始筑于宋徽宗年间,明、清、民国陆续筑建。明代“桑园围修筑的工程技术筑堤材料改泥为泥石并用”,鸡公分围改为石堤。民国十四年,筑西基狮颔口闸、东基龙江新闸和歌滘水闸,桑园围从开口围发展为闭口围。桑园围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围,一直发挥极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现桑园围全长68.
中国广东南粤名山---西樵山,人杰地灵,孕育出一代武林宗师黄麒英、黄飞鸿父子,为了弘扬黄飞鸿高尚的武德医德,一九九六年兴建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位于西樵山下的禄舟村,占地面积5.23亩,建筑别致,具有清末古建筑的风格。武术馆,左靠国画大师黄君壁纪念馆,背倚西樵山白云洞风景区、黄大仙圣景园、云海莲台、西樵轻纺城、金银珠宝玉器商业城,以其历史盛名,优雅的环境、崭新的服务设施,热情欢迎四方游客及武林人士的到来。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馆舍建筑平面成四方形,正门门厅,飞檐翘角,气势宏伟,朴实庄重;门厅中间设黄飞鸿铜像,右为“百草堂”,左为“宝芝林”。院内,右侧为“关德兴纪念堂”;左侧为“黄飞鸿史迹陈列室”;正面为“黄飞鸿拜师台”;中间
西樵黄大仙祠依山而筑,集西樵山之毓秀于一身,终年云霭缭绕,灵气十足。黄大仙祠朱墙金瓦,映着青山凝翠,庄严而不失明艳。祠内彩绘构图天马行空,笔触细腻,各种神兽、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为黄大仙祠增色不少。镇祠之宝黄大仙金像含千足金52.1公斤,为世界上含金量最多的神像;财神殿的纯银聚宝盆重达100公斤,同样是世界之最的还有15公斤黄大仙金砖和700公斤紫铜药葫芦供游客观赏。祠内有黄大仙金像和纯银聚宝盆两个世界之最的特色。黃大仙圣像供奉于赤松黃大仙祠正殿。黃大仙金像高1.5米,寬1.2米,含52.1公斤纯黃金,为世界最重的纯黃金神像,已获得健力士世界记录认证。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生于西元328年,擅长炼丹和医术,赠医施药、普济劝善,为世人敬仰
西樵山宝峰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为南粤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一个旅游、祈福的好地方。自晋代佛教东传,在西樵山建寺-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越发的鼎盛。宝峰寺得到惠连法师兴教-,颇有名气。建于明永乐甲申年(一四零四年),成化己亥年(一四七九年)重修。近年来,应社会各届之意,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易地重建西樵山宝峰寺。宝峰寺重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岗。新址南北长一百八十米,东西宽一百二十米,面积二万一千六百平方米,寺之中轴线上建山门和大雄宝殿,两边分别建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并建方丈楼和僧舍。建筑按明代风格设计,尽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风格,使宝峰寺清雅古朴。宝峰寺第一殿-天王殿。一进殿,首先见到的一尊满面笑容,大肚的菩
广东省著名的茶花观赏点——西樵山茶花园位于南海区西樵山风景区内。西樵山茶花园共有茶花品种近百种,约1万多株,由老茶林和新茶园组成,共250余亩,是广东茶花种植面积最大的观赏景区。其中老茶林1960年开始种植,面积约120多亩,是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茶林。百亩白山茶竞放时,山间路犹如遍地白雪,仿佛白雪皑皑的北国冬日景象。而新茶园茶树自1980年代开始种植,茶花品种有玉环、月丹、鹤顶红、大六角、白宝珠、大红珠茶、大红山茶、小六角等国内外知名品种,更有高贵脱俗的白山茶,深红、浅红、玫瑰红、黄白、粉白相映,白里透红,红里染黄,黄中泛紫,五彩缤纷。西樵山风景名胜区地址: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山南路开放时间:8:30-17:00景点级别:
云海莲台景区位于西樵山中心大仙峰上,海拨290米,占地约200万平方米,呈金字塔形结构。地处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是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景区。那么观音文化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观音文化在中国兴起的缘由是因为观音菩萨的原型妙善的出现。据说,在南北朝北周时期,在冀南(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一带曾建有百里为王的小国---兴林国,妙善则是其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她笃信佛教,拒招驸马,曾先后在南和白雀庵和井陉苍岩山苍岩寺(隋代曾改为兴善寺,宋代后又改为福兴寺)修行;妙善确有其人,并曾献手眼,这是历史事实。但她圆寂后被神化,尊为观音菩萨。从此,原来随佛教从印度进口的慈航大士,即留着小胡子的男观音菩萨的形象被中国妙善汉族仕女形象所代替(莫高窟及各
简村社区位于西樵镇中部,邻近听音湖片区,东靠樵高公路,北临樵丹公路,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行者陈启沅先生的故里,是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简村开村至今已有800年,其中主要含有七大姓氏总系:陈、冼、李、林、郭、莫、冯。简村面积为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96人。简村开村至今名人辈出,其中包括陈启沅、冼玉清、陈锦涛、冼秉熹等。简村历史悠久,自有不俗的历史建筑,包括陈启沅故居、北帝古庙、陈氏大宗祠等,每处建筑都散发出悠远的历史古味。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北帝的诞辰,这天全村上下都会举办隆重的贺诞活动,热闹非凡。简村北帝古庙座落于西樵简村,北帝庙属于三殿两廊结构,庙堂占地二百多平方米,是南海四大古庙之一。简村开村始祖简侨仁后代于南宋景炎
云泉仙馆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名攻玉楼,因附近有小云泉,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扩建时改称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云泉仙馆依山势而筑,坐东南向西北,四周林木交荫,夏秋蝉鸣清脆,“攻玉听蝉”传为美景。为一座二进院落式、歇山顶建筑,有前殿、祖堂、帝亲殿和后殿厢房等。门前有石华表、石狮子各一对。护壁有壁画和浮雕。殿门左右是钟鼓台。前殿面宽三间15米、深3米,两侧是厢房,以券顶回廊联结,中为“放生池”。后殿为“赞化宫”,奉祀吕洞宾。面宽15米、深14米,抬梁式木构架,地面铺大方砖。正脊饰陶塑二龙争珠和鳌鱼图案。檐角饰陶塑狮子和灰塑狮子。殿堂俱有挂联,如傅日鉴楷书联“第一洞天无双福地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题,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埌、白云洞等处。字体有隶、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当代,作者有官宦、隐逸、大学问家和乡贤;内容有记迹抒怀,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咏西樵山的风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0.35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0.65米;隶书“大观”,字径0.34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80题,如“洗心”,楷书,字径0.66米,灵山仇效忠书;“奇观”,楷书,字径0.6米,“媲美兰亭”,字径0.50米,傅日鉴题并书,还有诸如“银
陈启沅纪念馆位于南海区西樵镇简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绮亭陈公祠”内,为清代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木雕、砖雕、灰塑工艺精美。占在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纪念馆内共有展厅四个;每一间展厅各有闭路电视监控、温湿计;接待室一间,播放种桑养蚕技术电视、DVD、空调各一台。展览通过76件蚕茧等标本展品,约20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还陈列着陈启沅设计的蒸汽缫丝机模型和单车式缫丝机模型,还有一台近代的机器缫丝机,能为观众作缫丝示范,翔实地展示了南海机器缫丝的历史以及陈启沅爱国爱乡、造福乡梓的一生。1992年5月14日,陈启沅亲属陈小恺、陈少恂、陈汝潮等将“绮亭陈公祠”使用权捐赠给南海市政府。1994年4月8日,陈启沅纪念馆维修工作
在西樵山的中南部,最能代表西樵山自然山水之美。沿着九龙岩步道拾级而上,两旁古藤树木随处可见,奇形百态,引人注目。景区内主要景点有紫姑井、九龙岩、湛子讲学岩、拄笏台等。九龙岩在龙爪峰旁的峡谷中。两旁石壁曲突蟠屈,东壁上有巨石自成九孔,婉转相连,外明内暗,高低偃仰。人从外孔钻入,如在螺壳中扭动,左右旋行,奥妙无穷,十分刺激,最后可从崖顶通天崖钻出。当地流传有“九龙岩孔能钻透,好运活到九十九”的说法。谷内野花映照,杂树垂阴,流泉涓涓,景尤鲜媚。湛子洞在九龙岩下,两崖交合,陡峙如门。下有流杯池,清泉缓泻,凉风习习,野花飘拂。再下有七星岩,可达蜘蛛峰西麓的西坑。湛子讲学岩在九龙岩侧。岩不甚深,可容十数人,为湛甘泉当年讲学处。
鱿鱼岗遗址位于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西岸村东南。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1982年发现,1985年发掘,面积255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含大量贝壳。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等遗迹,清理墓葬5座。陶器有釜、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红烧土面、木骨泥墙等,清理墓葬3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浅穴土坑,东西向,单人仰身直肢,生前有拔牙习俗。陶器有釜、罐、盘、豆、器座、纺轮、制陶垫等,纹饰有叶脉纹、云雷纹、复线方格纹、绳纹,以曲折纹为主。石器有锛、斧、凿、镞、矛。骨器有锥、镞、梭、环以及獐牙束发器。属商时期。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李子长墓在南海市西樵山云路村。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原貌保存。墓壁为石砌,墓堂以石灰砂铺面,半月形。墓地面积40平方米,依山势坐南向北。墓后有“李山后土之龙神”和“崇祀乡贤”碑刻,有番禺甘学篆书“名儒风高”横额。碑楷书“大明高士抱真子李子长先生之墓”,墓碑是南海霍韬撰文、陈本城书丹、甘学题篆。李子长(1436年~1526年)名孔修,号抱真子,工诗善画,与唐寅、仇十洲同时,自成一家。民间传说多,如:画猫,鼠见惊走。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云溪书院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简村堡27户文会捐资而建。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并改为“字祖庙”,奉祀仓颉(仓颉传为皇帝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世称“字祖”)。二进院落式布局,总面积约496平方米,砖木结构。前殿为抬梁式构架,硬山顶,琉璃瓦面,瓦檐饰砖雕人物花草图案,地面铺砌大方砖。后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硬山顶。天井中置一方形四角缵尖亭。门前廊柱的隶书联“籀篆子孙隶草曾元孳乳日生宏教泽;羲画开天鸟文察地丕溱风会泄英华。”很有特色。
简村绮亭陈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为清代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木雕、砖雕、灰塑工艺精美。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1887年陈启沅创办机器缫丝厂致富后,为奉祀先人所建。陈启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有浓郁爱国思想和科学创新精神之华侨民族企业家。祠堂取名“绮亭陈公祠”,是为了祭祀其承继祖父陈绮亭而建造的。经过100多年来的风雨洗礼,祠堂的基本框架虽保存完整,但一些精美的木刻、砖雕等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996年由南海博物馆主持将祠堂按原貌修缮一新,改建成陈启沅纪念馆,馆内设有桑叶种植园、蚕房,陈启沅生平事迹介绍和缫丝机模型展览。2002年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南海市爱国主义教育
村头村位于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西部约5公里处的百西社区。从南宋末年(公元1338年),始祖悦榕公从高明歌乐村迁徙至此,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2012年5月,百西村头村成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头村镬耳屋群古民居最具岭南古建筑魅力,村中现存历史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村内花岗岩石板街巷形成棋盘状分布,护村河似玉带环抱,拦河石坝建造工艺堪称一绝,小桥流水、古树、古井与古村相映交辉。村中最具代表性的“潘氏大宗祠”、“祥斋祖祠”、“仲宣祖祠”、“器斋祖家塾”、“经学祖家塾”、“文武古庙”、“六祖古庙”等,不仅彰显岭南古村建筑风韵,而且还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曾有“小广州”之称的百西村头村,历代民风淳朴,守礼重义,崇文尚学,人才辈出。
四峰书院遗址,明代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山寺边村。明嘉靖二年(1523)太保霍韬创建。有崇礼堂、环翠楼、卧云楼、敦古堂、毓秀轩等。与云谷、大科、石泉书院并称明代西樵四大书院。霍韬讲学其中,强调“为学须刻励处恭,切当用功,从天理上思,便是穷理,穷理即所以养心”。曾有《心性图解》,以训导诸生。嘉靖后期,户部郎中叶春及曾掌教于此。后圮。
小云亭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倚红楼后。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因旁有小云泉,故名“小云亭”。依山而筑,面积14平方米,圆形花岗石柱,六角绿色琉璃瓦。攒尖顶亭内装饰天花板,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亭中横挂古篆体“小云亭”三字匾,是当代书法家商承祚所书。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方献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2015年12月10日,方献夫墓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弌洞天牌坊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清。该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重修,两柱单间冲天柱牌坊,高2.5米,横跨白云古道中。额正面刻“第弌洞天”四字。两柱刻:“千重云气排丹阙,万古泉声护洞门”联,是黎简所书。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泉仙馆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清。云泉仙馆原名攻玉楼,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南海石岗李攻玉创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扩建为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仙馆为二进歇山顶建筑,有大殿、前殿、钟鼓台、祖堂、墨庄、帝亲殿等。整组建筑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精湛别致的木石雕刻、陶塑衬托,别具一格。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字祖庙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清。该庙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村堡捐资创建,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改为奉祀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汉字创造者)的“字祖庙”,前身为“云溪书院”。是两进抬梁架、硬山顶建筑,瓦檐饰有砖雕人物花草图案,天井独具匠心,置一四角攒尖顶亭门廊柱,均有名人墨客所撰对联。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白云古寺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明。该寺始建于明正德丁卯年(1507),初名“宝震庵”,清乾隆甲辰年(1784)重建,改名“宝震寺”。嘉庆已卯年(1819)改名“白云宝震寺”,光绪丙子年(1876)改名“白云古寺”。古寺奉祀如来佛,依山而建,是一座进深35米,宽13米,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湖山胜迹门楼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清。门楼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曾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是往云泉仙馆及飞流千尺瀑布的通道。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光分亭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清。该亭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于逍遥台上,占地面积56平方米,抬梁木构架,歇山顶建筑。逍遥台,旧名曝书台。康有为青年时期在西樵山白云洞时,每天登上逍遥台或高声朗读,或徘徊远望,或低声吟哦。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吉水窦位于南海区西樵山吉水村口,年代为清。吉水窦是1894年陈启沅为造福乡梓,捐资帮助先登、简村两堡重建的水利工程,今仍是西樵一重要的水利工程。窦上有横书“吉水窦”三字,左直书“先登、简村堡重建”,右直书“光绪甲午年”(1894)。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屎墩冶炼遗址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百西大地村。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台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文化堆积达1.3米,含冶铁残渣,夹杂经煅烧的红土块、还有灰黑色砂质粘土所制的筒形冶炼模具和陶片等。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枕流亭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应潮湖,年代为清。枕流亭始建于清乾隆己酉年(1789),咸丰辛亥年(1851)和1987年两次重修,建于“鼓琴台”巨石之上。“枕流古琴”是西樵山云泉24景之一。亭为歇山顶长方形,占地面积9平方米。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霍韬夫人墓位于南海区西樵山宝峰下。该墓位于南海西樵山宝峰下,为霍韬夫人区氏(1486-1517)墓,诰赠淑人。霍韬(1487-1540),字渭先,南海石头(今属佛山市澜石石头乡)人;正德八年(1513)乡试第二名,翌年会试考中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他工书法,擅绘画,著有《诗经解》、《象山学辩》、《渭厓训》和一批书画作品流传民间。
奎光楼位于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年代为明。奎光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村堡捐资重建,后经多次重修。是一座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建筑,占地16平方米,高15米,为进出白云洞的通道。科举时代是学子用以供奉魁星,祈求文运昌盛的场所。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