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是在700多年前宋元崖门海战遗址上兴建的我国首个古代海战文化主题景区。区内有历尽500多年历史沧桑、屡废屡兴的崖山祠。005年新会区委区政府斥巨资对古战场遗址和崖山祠进行全面的修葺、扩建,形成占地1100多亩,集浩气广场、崖山诗墙、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寝宫、诗碑廊、望崖楼、白鹇亭等10多个景点于一体,聚世界最大的传国玉玺主雕、全国最大的仿古战船标志性建筑、全国最大的一对姊妹锚、全国最大的“慈”字碑刻等众多亮点于一园的大型旅游区。区内珍藏展出了遗址出土的唐代古陶、宋代铜钱、宋元兵器以及12块国宝级的古碑等珍贵文物。慈元庙中还供奉有美的化身、慈满天下、坚贞不屈的杨太后塑像,供人祭祀。来到景区,大家可探寻中国
清新会崖门炮台位于新会市古井镇崖门村崖门海口东边。建于清初,雍正后历代重修。炮台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连绵伸展长达180米,组成级深3.5米、高5.5米的城墙状炮台。台基直下海边,基前垒石作防浪墙,基部用花岗岩砌筑,其上则用三合土夯筑。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炮位二十二个和二个门洞,炮眼尺寸有两种,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遗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铸造的铁炮三门。炮位间设隔墙,高均3.5米,宽呈倒梯形,上边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边0.7米不等,下边壁上设放灯窗共17个,高0.55米、宽0.4米、深0.36米。第二层用条石置于隔墙上作通道,宽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个,分
宋宗室亲臣赵公祠(耿光堂)坐落在新会古井镇霞路村,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具有皇族风范的典型的岭南厅堂式建筑,建成起,逾360多年历史。耿光堂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原为四进三天井,现存三进两天井,梁架及石构件雕刻工艺精湛,是现今保存得较为完好,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典型岭南厅堂式古祠堂建筑。耿光堂正门前的阶梯两边有圆形抱鼓石,大门口有方形门墩石,花岗岩门匾上刻有“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大门两边的墙壁上还绘有七幅色彩斑斓的瓷彩壁画,其中的双龙戏水图,画工精细,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耿光堂后座,正面供奉祖宗,两侧悬挂宋朝历代皇帝肖像,末代皇帝是赵昺。1279年,南宋在新会崖山--,陆秀夫背少帝赵昺
慈元庙碑刻,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崖山祠。刻于明、清时期,记述南宋覆灭经过和历代重修的历史、赞颂宋末民族英雄,现供人参观。古碑共有12块,分别有明湛若水撰的“修复崖山慈元殿大忠祠记碑”、明成化罗伦撰的“大忠祠记碑”、明嘉靖的“重修崖山全节庙大忠祠碑”、明弘治张诩撰的“全节庙碑”、明弘治陈献章撰的“慈元庙碑”、明嘉靖杨以诚书的“正气歌碑”、清光绪的“重修慈元庙碑”、明区大相撰的“崖山览古诗碑”、“题全节庙大忠祠诗碑”、明鲁能撰的“白沙先生付麟诗碑”、明万历的“时万历戊申岁孟谷旦立诗碑”、明嘉靖何廷仁撰的“重修崖山大忠全节二祠碑”等。其中有明代陈献章所撰的《慈元庙碑》最著名,书法艺术价值较高。该碑刻是慈元庙古建筑群损毁后仅存
奇石遗址,又称“奇石”、“宋帝昺与陆秀夫殉国遗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海军基地。南宋末年,宋元崖门海战中宋军失败,祥兴帝赵昺与丞相陆秀夫在崖海边奇石附近跳船投海殉国,元将张弘范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刻于其中一块巨石,成为宋元崖门海战的标志物。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命人铲去奇石上的刻字,但因意见不一未能重新刻字。1956年建军港疏浚航道时炸毁了这块奇石。1962年,著名诗人田汉游崖门,书“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镌刻于旁边的另一巨石上,即现存的奇石。这块奇石占地面积52平方米,突出海面约9米,西壁刻“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等直书三行13字,落款为“田汉一九六二年”。从地面可沿背面的石级
官冲窑位于新会市古井镇官冲村瓦片岩(碗碟埔)与碗山两地。年代为唐代中晚期。1957年发现。1961年及1997年发掘。在碗山清理馒头窑多座,窑室有大有小,底部或平或斜,其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四部分组成。窑顶已塌毁。有的窑壁是耐火土构筑,有的窑壁用砖砌,两种窑有打破关系,证明前者早于后者。瓦片岩多见废弃品堆积,厚达1.5米。产品均为青釉瓷器,属南方青瓷系统,多是日用器皿。但在窑址堆积出土者多为被废弃的残次品,火候多在1100°C以内,用泥块垫烧。器身多施半釉,釉层厚,易脱落。器类有釜、碗、碟、盏、豆、罐、盂、盆、钵、杯、壶、勺、砚以及人物塑像等。数量之多,为广东唐窑之最,其中以碗、碟类最多。部分器身有陶工的姓氏印记。其它还有陶
霞路百岁坊,又称“百岁流芳石牌坊”,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东联里。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旌表乡贤赵源进(宗籍)百寿。坐西向东,以花岗岩石构筑,三间四柱三楼仿楼阁式,通面阔8米,通高6米。三楼均为石雕鰲吻檐石顶,正楼中央饰以火焰宝珠顶。各柱为方形切角状,柱垫为方形台基,下部均为抱鼓石支撑。正面明间坊额阳刻“圣旨”及“百岁流芳”等字,次间横额刻有“东方进颂”、“南极增辉”等字。背面明间坊额刻“恩荣”及“升平人瑞”等字,次间横额刻“霞山寿巩”、“天水源长”等字。赵宗籍(1815-1909),是古井镇霞路人,字源进,生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该牌坊是新会仅存的古代牌坊建筑之一,具有
杨太后陵,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永安里。葬于宋末,为杨太后的陵墓。杨太后(1244-2279),名巨良,宋度宗的皇妃、宋端宗的生母,宋端宗即时尊为皇太后,被后世誉为国母。南宋行朝在新会崖山建行朝草市、行宫30间,杨太后在慈元殿主持政事。宋元崖门决战中宋朝灭亡,杨太后赴海殉国,太傅张世杰仓促之间将其葬此。坐西北向东南,宽7.98米,深11.9米,占地面积74平方米。享堂为圆形,直径6.9米。坟头以鸭屎石雕刻,六角形,高0.6米,宽1.2米,形如竹笠。二级拜台,直角踢靴,护墙和山手以蚝壳夯土砌筑,高0.8米。1986年重修时墓面铺混凝土。杨太后陵是宋元崖门史迹的重要文物,是新会现存身份最高的著名墓葬,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
文炳阁,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三堂里。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吴氏宗祠的附属建筑。1979年曾遭雷击残损,1985年乡亲捐资维修。为仿楼阁式砖塔,坐南向北,平面八角,七层,通高31.6米。青砖砌墙身,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内设螺旋式楼梯通顶层。门口石匾阴刻“文炳阁”三字,两侧石联为:“文章光壁府;炳蔚耀星垣”。塔顶为攒尖式,葫芦塔刹。每层均有飞檐,各层各面墙身设长方形绿色琉璃格窗。该塔是新会现存较高的古塔之一,是地方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楼吴氏宗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委,年代为清代。2010年12月,被公布为江门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宏仁堂薛氏祖祠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长沙村南里,年代为。类别为古建筑。2018年7月,被公布为江门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文物本体外墙东北延伸1.5米至东北侧建筑外墙,向西南延伸5.5米至西南侧建筑外墙,向西北延伸6.5米,向东南延伸1米。面积:961平方米。
慈溪本厚堂赵公祠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慈溪村上联里,年代为。类别为古建筑。2018年7月,被公布为江门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文物本体外墙向东延伸21米至围墙外墙,向南延伸13米至围墙外墙,向西延伸37米,向北延伸2米。面积:2847平方米。
宋宗室亲臣赵公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1995年3月29日,被公布为新会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赵母林氏墓位于新会区古井镇管咀村,年代为明代。2010年12月,被公布为江门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奇石位于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年代为宋。1979年4月25日,被公布为江门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慈元庙旧址位于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年代为明。1979年4月25日,被公布为江门市 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岁流芳”石牌坊位于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1995年3月29日,被公布为新会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下沙遗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三崖村下沙里。是距今3000-4000年以前的沙丘遗址,年代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于1998年发现。该遗址分布近3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时代文物,石器有石锛、砺石、网坠等器型,陶器有罐、釜等器型,多为夹砂灰褐陶,纺饰有绳纹、水波纹等。还夹杂有战国、秦汉、唐代等陶瓷。该遗址分布广,延续时间数千年,是新会仅存的几处石器遗址之一,与附近炮台山沙丘遗址相类似,具有较重要的考古价值。2004年公布为新会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