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湾景区距阳春市区40公里,含龙宫岩、石林、通天蜡烛三个主要景点。石林,距龙宫岩几不到一公里,也称“百页剑门”,从“百页剑门”进入,草地四周矗立着无数如刀似剑的石峰,极其险峻奇特。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亚洲电视台等这里先后拍摄了《岳飞》、《英雄本色》、《大禹治水》等30多部影视片。2021年7月25日,阳春市春湾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揭牌。春湾镇属喀斯特地质地貌,不仅有春湾石林、龙宫岩、通天蜡烛等天然奇观,还有通真岩、慈云岩等人文景点。通天蜡烛位于春湾镇中心春湾公园湖畔,屹立在碧水莲荷之中的通天蜡烛,高近100米,底宽30米,是春湾石群中拔地擎天的园柱形奇峰。峰顶有一石突起,似烛蕊一般,因此叫做“通天蜡烛”。每到春夏之交,满山树木碧
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经考证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此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的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通真岩洞口位于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横数米、高数丈的岩壁,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龛笼的模样
通天蜡烛位于春湾镇的后侧,是立于湖水中的一根石柱,因形如巨烛,故得名。这巨烛的来历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相传当时春湾虽然山青水秀,但虫鼠横行,害得当地染疫者家破人亡。一神仙变成垂垂老者行乞于村中,得一孝子热情招呼,感其诚,施以灵丹妙药拯救村中病危者,并赐一长明蜡烛,嘱其点燃,可驱病虫。孝子遵其嘱,点烯后,虫蛾扑火,病害尽除。广东阳江市
北宋—民国 阳春 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东南面的通真岩内。通真岩是由于宋真宗赐名“通真岩”而得名。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通真岩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坏,现保留宋至民国时期石刻仅20题。其中宋代4题,明代5题,清代6题,民国2题,无年代3题。石刻字体隶、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赐名“通真岩”三字,镶嵌在寺门,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块一大字,字径0.35米。相传唐景龙年间(707-710年),广西贵县刘三姐到此定居传歌,后得道升仙。宋真宗皇帝闻知甚悦,将宋太宗御书藏于洞中,并赐名“通真岩”,意为通向仙境之岩也。石刻最早为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广东转运使祖无
那乌石桥 位于阳春市春湾镇那乌村。坐落于那乌河上。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监生莫振东、高明法、梁泽魁等人倡建,为三孔石拱桥。全长43.8米、宽4米、高6.9米,3拱4墩,拱跨10.7米、墩直宽4.2米、横宽9.2米,由大理石砌成。历时100多年,现仍保存完好。 1984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旧塘遗址位于阳春市春湾镇古旧塘村南蛇湖山。年代为西汉。1988年发现。堆积主要在山顶及南坡。经试掘,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还有饰四叶纹的铺地砖。陶器有瓮、罐、钵等,纹饰主要是方格戳印纹。铁器有锄。该遗址可能是南越国时期的“白鹿台”行宫所在地,也可能与汉置临允县治有关。
区垌钟氏祖祠位于春湾镇区垌瑶族村委会蕉垌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被公布为阳春市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村牛窿洞穴化石地点位于春湾镇自由村委会高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21年8月,被公布为阳春市新石器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