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竹坑村,又名白鹤村,是阳东县新洲镇上六村委会的一条偏僻小山庄,距离新洲圩镇约15公里,离上六村委会2公里,村的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入口,村前有一口小鱼塘,村旁阡陌、河流交错有致,松林、竹林、果林苍翠欲滴,空气清新之极。正因为这里有如此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二十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白鹤来这里“安家”、栖息,繁衍后代,村民们与它们相处得非常和谐,不时有白鹤到村民家里“作客”,或在村前空旷上漫步,或与小朋友游戏。它们每天与村民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有时与村民一起在田间辛勤劳作,村民耙田,白鹤抓小鱼,相映成趣,宛如一幅世外桃园之人间仙景。二十多年前,白鹤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栖息,村里的老者认为白鹤寓意吉祥,能给村里带来好运气,因此加以保
寿长河红树林湿地公园位于阳东区东南部,即是新洲镇、东平镇和大沟镇三镇交界处,总面积423.91公顷,湿地面积415.47公顷,湿地率98.01%,湿地类型多样,共包括5个湿地型。其中,红树林面积140.45公顷,已形成红树林连片分布、入海口水面广阔、河流蜿蜒、滩涂交织、河心洲点缀的格局。寿长河红树林植物群落沿河分布,绵延数十公里。与一般片状分布的红树林不同,寿长河红树林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郁闭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寿长河红树林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其中生态保育区包括湿地公园内大部分天然红树林和水面,面积324.97公顷,占总面积76.66%,拥有
新洲镇位于阳江市东部,距市区41公里,是台山、恩平、阳江三市的周边交界山区,东与台山北陡镇相邻,西与三山镇相连,南靠东平镇,北与恩平横陂镇接壤,方圆25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55651人,辖16个村委会及1个居委会。新洲镇老区的革命斗争与阳东县老区的革命斗争,从大革命时期就与0区委的组织一起,为解放战争时期全面开展游击战争播下革命的种子。革命老区的游击队员参加了1949年0滨海地工委和滨海纵队属下的恩阳-立大队大小战斗60余次,牺牲19人,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纪念滨海总队和恩阳-立大队的光辉战斗力史和缅怀革命烈士,1953年6月23日在0阳江县新洲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倡导下,在新洲圩西南的黑台岭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初以石块垒
紫罗山位于阳东县南面,距离阳东县城50公里,距新洲镇4公里。东与台山交界,北与恩平市接壤,南面临海,东高西低,山脉向南延伸,主峰海拔793米。紫罗山风景优美,有高山出平湖的南坑水库和夏水水库,有迷雾漫天的瀑布、有清澈见底的溪流,闲鱼游清溪,有海拔793米的紫罗大山屹立在海边,有渔翁观海石,还有革命的遗迹。这里有众多大自然秀丽景色,令人慕名如来。尤其是炎热盛夏。幽雅清静鸟语花香,这里确是不可多得的度假避暑休闲胜地。如加以改善定能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旅游胜地。紫罗山山高林密、薄雾迷茫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在这片热土还留下许多英烈为国抛头颅、撒热血的光荣事迹。解放初期,数位革命烈士为了解放阳江,剿土匪,除霸主,在紫罗山进行十多次战斗,留下革命
元太尉沙不丁墓葬,坐落在新洲镇石岗村沙帽山山腰,坐西北向东南,面向南坑水库,周围群山环抱,峻岭重叠,一片秀丽的山林景色。墓为灰沙青砖结构,总面积24平方米,墓首坟堂的铺筑为曲尺形砖纹,坚实简朴华美。封土堆高2.1米,直径1.5米,墓前竖有青石碑,碑高72.5厘米,宽58.5厘米。该墓虽隐没在芳草丛林之中,然而至今仍有人前往祭扫。据1924年的《阳江县志》记载:沙不丁,蒙古人,元末官做德庆路达鲁花赤。历官至太尉,同平章事,统领部队驻在广东。后在洪武三年(1370)在抗击明军中,病死于恩平境内,他的儿子祖福,将沙不丁葬在阳江新洲镇那笃鸡岭背南坑处。道光年间,该坟被某姓人侵葬,经官府查究后才移葬于现在的沙帽山。(资料来源:《阳江文史》19
北桂村永昌堂位于阳东区新洲镇北桂村委会北桂村东南边,年代为1939,为第三批阳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 新洲沸泉度假村位于阳东县东南方,北距325国道18公里,东距台山市北陡镇17公里,距新洲圩镇5公里,距东平渔港30公里,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穿越新洲,并在新洲镇境内缓建出入口。新洲沸泉度假村距该出入口仅2.6公里,距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东平出口20公里,交通方便,同时也是是东湖度假区和东平珍珠湾海水浴场的交汇点。 二、新洲沸泉度假村的自然条件 新洲沸泉度假村群山环抱,环境优美,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度假的好去处。 从阳东县新洲镇出发,经新温公路走约5公里处,向左望,你会见到低洼的田野中冒出层层白雾。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水榭楼台、红墙绿瓦掩映于花树丛中,在群山的衬托下,仿若人间仙境。你就会发现那云雾是名闻远近的沸泉蒸发出的水
距新洲镇北股村向北2公里的禾叉坳山庄,有一座客家土楼古宅,其建筑结构别具一格,与当地居民绝然不同。这座土楼占地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结构是6巷7幢平列对称建成连房的大屋,墙壁部分是舂墙构筑,用灰沙、黄泥、红糖揉合起来,经反复舂压夯筑成墙。屋顶为土墙的柱板瓦覆盖的单檐硬山顶。全楼整体屋宇宽93.1米,进深53.7米,内分三进,而外形却是平齐一致。据史书记载,该村现遗存的古宅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这座土楼是在旧有残存民房基础上重建而成的。现前楼巷头7幢已改建两层高的砖木结构的新房子,而后座房屋依然完整地保留了旧貌。它对研究阳江民间住宅和客家村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资料来源:《阳江文史》1993年第八期作者:林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