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无极县无极镇户村村址位于无极县东北侧,东经115.014695度,北纬38.193455度,北环东北角,整个村落地貌平坦,海拔49米。
户村村北是木刀沟南河堤,东与七汲相望,西与朱家庄毗邻。村南就是无极县北环公路 ,距离省道两百米,出行极为方便顺畅。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民主政权的建立,户村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村民收入增加,居住条件发展,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改进。
如今,户村村786户,3005口人,耕地面积3468亩,村庄占地面积330000平方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0.5人。村落位置呈边长为550米的正方形。南北长550米(22排,每排南北25米),东西长550米(40户,每户东西宽12.5米,)。村内干道呈三纵一横格局,三条南北纵向干路,一条东西横向干路。
户村村民主要由田、于、李三姓组成,此外又有宋、王、周、段、房、杨、高、郄、曹、梁、刘、魏、赵相继迁入,现在户村姓氏达到十七个,均为汉民族。行政归属无极县无极镇。
在这块丰厚的土地上,记载着户村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户村的村民具有勤劳勇敢的思想品质,历来有反封建、反剥削、反侵略的光荣传统。清朝末期,八国联军过境扰民,户村村民踊跃参加“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打的洋人鬼哭狼嚎。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户村的仁人志士,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更是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一往无前,在伟大的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军报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就有16名革命军人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户村彻底摆脱了单一的农业经济的格局,走上了农、工、副综合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户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地主多,现在土地多,粮食生产尤为重要。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经过农田规划,通过普及科学种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兴修水利,完善农机灌溉、植保服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由70年代的年亩产300公斤,提高到2013年以来的亩产1000多公斤。每年全村生产粮食370多万公斤,除留足食粮外,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300万公斤。
常言道:“无工不富”。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只能解决吃穿问题,只有发展工业、副业、商业,才能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养殖、饲料、建筑、装修、建筑材料租赁、医药、门业、化工等行业。户村的“京宏迪门业”、“沃丰化肥厂”,临北环的农产品采摘园等成为我村产业结构转变、致富奔小康的靓丽风景线。
村民利用离县城近的优势,自发组织的建筑队、装修队不胜枚举。在生产之余,我村从事建筑及装修行业的人占男劳力的三分之一;在外地开药站、做买卖的人逐渐增多,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到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户村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现在的户村,村民住房成排成行,主要街道平坦顺畅,水泥路面光亮整洁,路边花草美艳芳香……。2021年新建通往王村、石家庄田间道路两条,方便村民耕种收割既美化了乡村,又提高了生活质量。
村内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长足发展。户村的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县志记载:民国五年(1916年),户村开始建立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田炳勋宣统元年为乙酉科拔贡,曾任县女校校长;民国时期的田鸣鹤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在宣化师范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田增明曾任无极县教育局副局长……户村,历来是教育中心:1916年的北大寺小学,学生来源即是户村、朱家庄、东西罗尚等,1962年西罗尚联合高小又搬至户村,1970年又成立联合初中,1976年为联合完全中学,均是东西罗尚、户村、朱家庄学生的学习所在地。现已申请“无极镇希望小学”,利国利民为,为国家培养了优秀人才。
户村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尤其是无极中学搬迁至户村村南,东北环城路和花园街的建成通车,越发显示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014年户村被列入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帮扶村,县财政局进驻户村,又有户村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可算是占尽天时地利。
全体村民紧密团结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周围,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愤图强,齐心协力,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户村这块“宝地”已然成为精神文明、村民富裕、环境优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