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褚桥位于丹阳市皇塘镇下琴行政村绕云岸自然村西。横跨在南北流向的越渎河上。桥为石板板,花岗岩石质地,桥东西向,桥两边基座上由青石块叠砌成。桥柱为二组三块长条花岗岩石竖立成。桥面由三组三块长条形大理石平铺成。桥两边有“望褚桥”三字。桥两边基座倾倒塌陷。桥长12.4米,宽1.8米。据光绪年丹阳县志介绍,“望褚桥”桥名为里人怀念唐代中书令,大书法家褚遂良所起。该桥对研究丹阳地区古代石梁桥修造、形制、工艺等有较高的价值。
归真寺位于丹阳市皇塘镇镇西行政村归真自然村中,建于清代,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一进五开间,面阔22米,进深九檩13米。房屋改建过,前后加建一架,屋面修建过。现保存较好。归真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十四年,原名东田观,传为焦光真人炼丹处。宋祥符年改名归真观,现存一进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修建。归真寺对于研究清丹阳地区宗教建筑的建筑布局、技艺有一定的价值。
扈云桥位于丹阳市皇塘镇蒋墅行政村青龙山,为石板桥,东西向,横跨在南北向的吕渎河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重建。桥柱为二组三块长方形花岗岩石竖立。桥面由三组三块长方形花岗岩石平铺成。桥栏用水泥浇灌修建过。桥长26.5米,中间宽2.1米,两边宽5米,现桥保存较好。该桥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明、清石梁桥修建的形制、工艺有较高的价值。
藤村古井位于丹阳市皇塘镇藤村行政村藤村自然村中,青石质地,井栏高43厘米,厚11厘米,内圆,井栏与井座连体。基座为1米见方,井栏石质风化,部分残缺,井壁用青砖砌成。该井是藤村明清时期人民生产生活活动的直接见证,具有一定的价值。
该墩位于丹阳市皇塘镇积善行政村高家村北,地处平原田间,墩体呈圆形,圆顶,墩体较大,东南面环水,墩体底径约20米,高出地面4米。地表面生长着杂树及农作物,地面未见遗物。该墩位于丹阳东南部水网平原,因地势低洼,商周时期先民平地取土筑墩,导致出现环水墓葬这一仅见于丹阳地区的奇特墓葬现象,墓葬具有较高的价值。
积善窑墩土墩墓位于丹阳市皇塘镇积善行政村周家自然村后。地处平原田间,东南面环水,墩体呈圆形,平顶,墩底径约16米,高出地面约2米。地表面生长着农作物。原墩体稍大,因种植农作物土壤流失,墩体有所变动。未见遗物。该墩对研究丹阳东南水网平原商周时期历史文化、丧葬习俗有较高的价值。
该双墩位于丹阳市皇塘镇积善行政村周家自然村。地处平原田间,两墩间距约110米,呈东南至西北向排列。东南墩俗称“大四亩”墩,呈圆形,平顶、地表生长着树木及农作物,底径约27米,高出地面2米,未见陶瓷片,西北墩俗称“九水塘墩”,四面环水,底径约23米,高约2米,地表生长着树木,未见遗物。该墩位于丹阳东南部水网平原,因地势低洼,商周时期先民平地取土筑墩,导致出现环水墓葬这一仅见于丹阳地区的奇特墓葬现象,具有较高的价值。
吕渎桥位于丹阳市皇塘镇蒋墅藤村行政村藤村自然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石板桥、东西向、横跨吕城通往蒋墅的吕渎河上,是吕城至蒋墅吕渎河上的唯一古桥。桥基座由青石砌成,桥面由五块长方形青石铺成。桥北面有“吕渎河”三字,桥栏为花岗岩,由三块二组砌成。桥长15.54米,正桥长4.7米,宽3.1米,现保存较好。该桥对研究丹阳地区清代石梁桥修造形制、工艺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