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座落在阜宁县芦蒲乡芦蒲村。纪念塔建造于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新四军第三师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将军的率领下,击破了数万日伪军的层层包围,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大“扫荡”,盐阜大地上洒满了烈士的鲜血。为昭彰先烈,激励后人,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建造纪念塔,以资永久祭祀。随后组成建塔委员会,在阜宁县五区陆庄召开第一次会议,三师副师长张爱萍主持会议,行署主任曹获秋、八旅政委李雪山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及地方知名士绅出席,会上研究制定了建塔计划,并经实地勘察,决定以芦蒲寿安寺旧址为塔址。1943年6月15日,纪念塔开工。参加建塔的义务劳动群众近万人,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近两千人,连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也踊跃参加了运砖行列。这
石子河遗址,199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0.9米,厚约0.2~1.3米。试掘,出土有泥质黑衣陶盆、青白瓷碗、粉盒、白瓷碗、青瓷执壶、白瓷小盏等。
钱庄遗址,199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2.5米,厚约1米。地表散见唐代盘口系罐、璧形底碗、泥质灰陶素面罐;宋代青白瓷撇口碗、唇口碗、泥质灰陶素面盆等残片。
199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1.2米。上面为明代黄河夺淮所形成的2米多厚黄泛粉沙层所覆盖。在地下2米深处出土夹砂褐陶器盖等。出土器物具有一定的良渚文化因素。
蒲东遗址,199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2.5米,厚1米左右。采集到的陶瓷片,可识别器形有泥质黑衣灰陶罐、撇口白瓷碗、白瓷盏、酱釉曲流执壶等。
罗码遗址,1962年发现,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地势略高于周围,文化层厚约1.8米。采集有夹砂红陶绳纹罐、夹砂灰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罐、盆、钵、碗、井圈、花纹砖,釉陶壶、瓿等。
高裴遗址,199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2米,厚1米左右。采集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夹砂红陶绳纹罐,泥质灰陶圆腹绳纹直口罐、盘口罐、釉陶壶、瓿等。
新荡遗址,1999年调查发现,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2米,厚1米左右。开深沟试掘,出土有泥质黑衣素面陶盆、莲瓣纹青白瓷碗、撇口白瓷碗、青白瓷盘、黑釉陶罐等。
苏北灌溉总渠在阜宁全长44.7公里,是盐城、扬州两地区前后118万余人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而挖成的。该渠的挖成,有效的解决了洪泽湖的排洪。灌溉期间,可引水浇灌2800万亩农田,淮河缺水年份实行江水北调,保证大面积农田粮食丰收。由于渠底较高,从西到东为6米至负3米。
裴阴森,阜宁县周门人(今属芦蒲镇)。清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年间钦命福建按察使、福建船政大臣。他在创办福州船政学堂,重建马尾造船厂,制造舰艇,整饬海防。为我国早期东南海防建设做出了贡献。光绪二十一年十月,裴阴森病逝淮安河下姜桥巷宅内,享年72岁。死后与卞氏夫人合葬于阜宁县周门。他的门人侯官沈翊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裴光禄公辑成《船政奏议汇编》一卷,《遗集》八卷和《年谱》四卷。
1968年,苏北灌溉总渠管委会在阜宁县内建成21处腰闸,调节总渠的上下水位。1968年在此基础上建成船闸水电站,装发电机7台,使苏北灌溉总渠实际上是一条集灌溉、排洪、航运、发电多功能的渠道,更有效的防洪排涝,保证洪泽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