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湛墓)石马发现于金坛区城东经济开发区于湛墓遗址,原为于湛墓前的石刻,也称为石像生,后因时代的变迁而被埋入地下。汉代开始,墓前石刻已出现。此后,历代皇帝、贵族、官僚的墓葬神道两旁多陈列有文相武将、石羊、石马、石虎等石刻,以此来守卫陵墓,彰显墓主的等级身份地位。文革期间,由于大量墓葬遭到挖掘,于湛墓遭到了毁坏,石马被挖出。原有一对,挖出后一只被埋于东村东首楼房房基下,一只现存放于东村小学内。于湛,字莹中,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后在多地担任地方官,曾先后出任兵部主事、职方郎中、陕西参议、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右副都御使等职务。他任职地方时政绩卓著,数次得到擢升,官至户部侍郎。嘉靖三十年(
汉代窑址位于金坛区薛埠镇赤岗村,包括两处窑墩,分别位于鑫雨良种茶场南侧50米处与北侧20米处。薛埠镇发现有多处窑址,除了赤岗村汉代窑址外,亦有连山、罗村等多个汉代窑址分布在此。赤岗村汉代窑址位于赤岗与上阮两村交界的丘陵缓坡之上。汉代窑址整个面积较大,窑床长宽由于未经发掘目前相对模糊。一处窑墩西侧为公路,东侧为水塘,长约50米,宽约38米,高约2米;另一处窑墩在公路东侧,四周种植茶树,长约46米,宽约30米,高约4米。由于垦荒种茶加之水土流失,窑址表面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在道路东侧有0.4~0.8米厚度的印纹陶片堆积。在新发现的窑址坡面上,可以看到大量印纹硬陶片及部分窑具。陶片大部分为青灰胎,主要器型有罐、坛、瓶、钵、盆、韩瓶等,其
倪巷村人民大会堂位于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127号西侧。该会堂建于20世纪50年代,坐南朝北,面阔10间,宽28米,进深10米,建筑面积总计280平方米。与兆岐村人民大会堂结构相似而略有差异,亦为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架梁,铺有灰瓦,墙壁以青砖砌成。屋体前端正面为风火山墙,中间大门呈拱形,两扇门对开,大门两侧墙体上各开窗户一扇,窗户原为木制方框式玻璃扇窗,现已毁失,内部用砖堆砌封挡。会堂每间两侧墙体中部均开有玻璃扇窗,东西相互对应。第5间两边对称各开有侧门一扇,上有门檐外挑。会堂南端为观礼台,可供开会讲话及文艺表演使用。人民会堂最初用于召开一些规模较大的会议,举办一些文艺活动等。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文化革命”被定为社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人,清代乾嘉学派中著名训诂学家,一生著述多达数百卷,所作《说文解字注》,为祖国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其墓在金坛县花山乡大坝头村边,历年荒芜,墓冢堙没。1985年拨款重修,墓区四周砌筑青砖护墙,东西宽22米,南北进深12米,院门石柱题为“砚田乐事千秋业,铁骨家风七品官”。门前石阶九层,连接一条通道上下出入。墓区正中为段玉裁墓,碑文曰:“清故段茂堂公夫妇墓”,东侧为段母墓,西侧为金坛县人民政府和中国训诂学会新立重修墓碑记。墓区背倚茅山,环境清幽。2002年10月22日,段玉裁墓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仙姑村庙西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仙姑村委北侧,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最为独特的墓葬形式,主要分布在苏南、皖南和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这种墓葬利用丘陵地带的山冈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置死者和随葬器物,然后堆积起馒头状土墩。土墩墓里祭祀器物主要有罐、瓿、坛、鼎、豆、碗、盅、盖等。2010年5月4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发现于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倪巷庙遗址,倪巷庙不见于金坛史书记载,现已不存。目前,明代石狮被放置于倪巷村委会围墙内,另一对清代石狮则位于倪巷村委会门前。在中国,石狮艺术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建有神道,作为引导逝者灵魂通向天国的道路。神道两旁立有石刻群,以趋吉避凶、守护墓主。汉代的神道石刻中已有石狮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唐,石狮的用途逐渐增多。唐代,京城的居民住宅区大多筑有围墙和坊门。为了固定牌坊,工匠会在坊柱的柱脚夹放上一对大石块,并在这些大石块上雕刻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形象进行装饰,此后便逐渐形成用石狮子等瑞兽来守卫大门的习俗,以求祛除外来的威胁,带来吉祥。到宋代及以后的朝代,石狮越来越流行于民间。这
井头村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连山村委井头村,1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6米、高3.2米。2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8米、高3米。3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5米、高2米。4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20米、高4米。5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50米,直径21米、高3.5米。6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18米、高1.5米。7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13米、高1.5米。8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20米、高2米。9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60米,直径20米、高4米。10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100米,直径18米、高4米。11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
上阮村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上阮村,共16座。1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350米,直径25米、高3.5米。2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300米,直径22米、高3.2米。3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6米,高2.5米。4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7米、高2.5米。5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8米,高2.5米。6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5米、高2.5米。7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1000米(原上阮茶场)向阳水库东北侧300米,直径15米、高2米。8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屋东侧200米,直径10米、高2米。9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屋东侧200米
宋元窑址位于金坛区薛埠镇对达村接山墩6号住宅西侧。该窑址有窑墩一座,直径约80米,高约6米,总面积为5024平方米。宋元窑址所在的薛埠镇大部分为丘陵山区,山势高低起伏,林木郁郁葱葱,矿产资源丰富,分布有烧制陶瓷的粘土资源。据《江南胜迹》中记载,1971年修筑薛埠至方山茅麓茶场的公路时,在0.5公里长度范围内发现多处宋代窑址。由于当时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一些座窑炉被挖掘,遭到了破坏。文物部门曾对金坛薛埠镇南约600米处曾发现的宋代窑址进行清理,出土了坛、罐、瓶、壶、钵、盆等不同种类的器物,和用于烧制的支架、支钉。器物中“韩瓶”较为普遍。韩瓶相传最初为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部队使用的行军水壶,名称即由此而来。后来普遍使用于民间,流行于南宋
倪巷村清代石狮基本沿袭了明代石狮的特征,形象、神态与明代相类似,石狮高约150厘米,为一雌一雄,两两成对,雄狮为抓有绣球的形象,雌狮为怀抱幼狮的形象。该石狮的纹饰较明代石狮复杂,但雕工较为粗糙。石狮下的须弥座整体结构呈“工”字形,分上下枋和束腰,在其上下枋部位用卷草纹装饰。须弥座雕成石台上铺一块方形锦缎的形状,称为锦铺,锦铺的四个角垂落在须弥座四个边缘,锦铺四角刻有吉祥的花卉图案。狮子蹲坐于锦缎上,整体造型庄严肃穆。须弥座下仍有石质基座,呈立方体状,四面均雕有吉祥的图案。清代狮子造型较前代已基本定型,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清代蹲坐石狮,其造型为头大窄胸,四肢短小,眼睛如椭圆蛋形,嘴部宽阔扁平,头部卷毛呈突螺旋状,整体形象有些像狮子狗,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