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东28公里处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玉器中神人鸟兽透雕玉饰尤精湛。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列为江苏省文物
张浦万寿桥位于昆山市张浦镇大直路与海虹路交叉口,年代为清,为昆山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浦聚福桥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张浦聚福桥俗称“观音桥”,始建于明代,清顺治十年(1653)重建。单孔石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东西向,跨于张浦尚明甸村西宿浦上。桥拱全青石,桥面已改花岗石。该桥原有《示禁旗佃积弊碑》碑一方,现存南京博物院。桥长20.6米,桥面宽2.66米,净跨6.84米,矢高3.91米。为昆山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浦仁寿桥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张浦仁寿桥古名“凝秀桥”,俗称“北环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东西走向,跨于乌家浜上。花岗石单孔石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长10.1米,桥面宽2.1米,净跨5.2米,桥矢高2.9米。为昆山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姜里遗址位于张浦镇大市的姜里村。姜里的地名源于吴越年间(907-960),秘书省秘书郎姜希业世居于此,并葬焉祖辄为唐朝扶阳郡王丰姜里及太公之名所自著欤。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昆山县政府曾派人前来挖掘地下藏物,起获金银器皿,文物宝藏无数,盛装二大车,移至县衙,文物后不知所踪。1976年9月,村民在东岳庙东侧窑厂取土时,发现有地下文物,后经苏州市、昆山县文管部门前来发掘,共挖出历代文物40余件,计有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石斧、石奔、石矛、石刀、鹿角、鹿头骨、野猪牙和各种陶器残件等,距今都在4000年以上,并有商明周时期陶鼎、陶壶,刻有几何图形的硬陶残件,距今也有3000余年,还有晋代的釉陶小碟等,距今也在2000年以上;有六朝时期的瓷器
稍里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张浦镇新龙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重修,道光元年(1821年)、咸丰十一年(1862年)重建。东西走向,跨于南塘河上。桥长74米,宽3.60米,矢高4.5米,由东往西,跨径分别为7.60米、9.80米、7.30米。桥系花岗石质地,三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保存完整,为不可多得的江南三孔古桥,具有较高文物价值。2004年,稍里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赵陵遗址,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赵陵村,西距苏州城区约27公里。是吴淞江南岸约3公里处一座人工堆筑台状土山,面积1万平方米,高出四周8米余,有古河道环绕,是太湖地区典型的土台型遗址。西有吴县唯亭草鞋山、甪直张陵山和昆山千灯少卿山,东有上海青浦福泉山等古遗址,均处于同一纬度。该遗址1984年初被发现,1990年冬和1991年冬,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昆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分两期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000多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厚达9米,上层是春秋时代文化层、中层的良渚文化层为主要遗存,其中心部位是一人工堆筑大土台,厚约4米,东西约60米,南北约50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土台下压着崧泽文化的堆积。1990年发现的19座墓集中分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