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从禹王山靠310国道一侧的入口上山,从很远的地方便能仰望到高达8米的纪念塔。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的修建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多个建筑主体均在山顶沿着山脊线形成的纪念轴线,由西向东有节奏地布置纪念广场、鉴池、纪念馆、战壕遗迹以及禹王庙等主要建筑和场所,最终恰好指向禹王山战役初次交火地点陈瓦房村的方向。纪念馆为地下地上各8米,分为负一、二层和地面一层。地面突出部分建筑形似碉堡状,围绕该建筑则是层次分明的三重叠落地建筑结构,寓意参加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60军182、183、184三个师。顺着纪念馆向西,即是抗日军人战时的战壕遗迹。这块遗迹的修复尽量维持原貌,总长度设计为140米的外侧墙面,象
徐州墓群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包括白集汉墓、茅村汉墓和拉犁山汉墓,是东汉时期徐州彭城国列侯、官吏和富户的墓葬。对于研究汉代国彭城国王侯、官吏和富户的葬制葬俗,乃至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处大型考古现场发掘出了一处西周墓葬群,在发现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随葬品中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贝”以及殉葬的牛马狗等动物就吸引了许多人对西周“有钱人”的好奇。在邳州市戴庄镇中运河山头大桥的骆马湖水资源控制中心工地上发现了52座东汉时期的墓葬,该墓群面积约500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清理完毕的有47座,据考古人员统计,此次工地现场共发现52座东汉时期墓穴,已出土银、铜、铁、
九女墩三号墩封土墓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公里,处在禹王山与青岗山之间的低缓山坡上。其东约60米为九女墩二号墩,东南250米处为鹅鸭城遗址,西约2公里处为梁王城遗址。这一带分布着十余个封土堆大墓,当地传说是梁王九个女儿的坟墩,俗称九女墩。1993年发掘(《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5期)。九女墩三号墩封土呈馒头状,为土坑竖穴墓。发掘前高出地面约3 米,底径约35 米。墓室平面呈方形,东西长9.8 米~11.6 米,南北宽9.5、深3.1~3.2米。墓室可分为前室、主室、侧室、兵器车马器坑、陪葬坑及生土祭祀台等部分共出土随葬器物310 件。种类有青铜器、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等。其中钮钟上刻有“徐王之孙
梁王城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邳州市代庄镇李圩村西、中运河东岸。面积约100万平方米。1959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95年、2004-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100平方米,地层堆积达六层,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西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六朝时期文化层及宋元文化层。大汶口文化的堆积中发现房址1座、墓葬6座。墓葬均属儿童瓮棺葬。墓主为5-6岁的儿童。陶器有泥质、夹砂及薄胎黑陶,器形有鼎、盆、杯、豆、罐等。龙山文化地层中发现了一处浅地式居址,平面呈长方形,房子内发现由中心柱和边柱组成,房子中间有
时代:新石器时代刘林遗址,位于邳县西北约30公里,中运河东岸分洪道内,东距火石埠500米。遗址面积24000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和1964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和南京博物院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4025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6米,遗址发现有红烧土居住面和灰坑、灰沟遗迹。共清理墓葬197座墓。这片公共葬地排列有序,可分6个墓群,每个墓群可能代表了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家族集体。出土遗物1500件,计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锛、石磨棒、砺石、石纺轮、角枪头、牙角勾形器、骨锥、骨匕、骨针、骨棱、骨鱼镖等;生活用具陶器鼎、盉、豆、罐、盆、钵、碗、觚形杯、圈足杯、平底杯等;装饰品有石环、石镯、骨管、玉佩、玉环及玉镯等。墓葬中有以狗殉葬和成年男女合
戴庄锅山墓群位于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 公里的锅山南麓,山前村北100 米。汉墓多分布在山南坡,为土坑竖穴墓和汉画像石墓为主,墓葬较为密集,曾出土器物有铜器、铁器、玉器等。画像石墓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墓主多为强宗豪右和高官显贵。汉画像石墓的发掘和研究,是汉--古和美术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戴庄一带是邳州画像石墓发现比较集中的地方,时代一般为东汉中晚期,墓室结构大部分为前堂后室结构,雕刻技法为浅浮雕。山上有一采石场,现已废弃。2011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王城位于邳州北部37公里处的中运河东岸戴庄镇李圩村,东南距禹王山约l公里。该城未见文献记载,始筑年代不详。城廓近似正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80公顷。城墙清晰可辩,夯筑而成,南北两面保存较好,残高3 米,宽10 米,南北城墙中部均有一豁口,可能是城门遗迹。城内发现汉的板瓦、筒瓦、陶豆、罐、钵、瓮残片以及“五铢”钱等。南北朝时期遗物有青瓷碗、瓷盘、莲花瓦当、兽面砖等。遗址地层堆积复杂,最厚处深达5米,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其时代延续时间长,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发现各个时期灰坑122座、灰沟6条、井5口、道路3条。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青铜器、
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西北约30公里戴庄镇刘庄村西南,中运河东岸分洪道内,东距火石埠500米。遗址位于陶沟河东岸大堤内,东西宽150 米,南北长200 米,遗址面积2400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处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 ,文化层厚约1.5 米。是新中国最早发掘的一批遗址 。1959年发现,1960年和1964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和南京博物院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4025平方米。遗址发现有红烧土居住面和灰坑、灰沟遗迹。刘林遗址有公共墓地,这片公共葬地排列有序,可分6个墓群,每个墓群可能代表了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家族集体。出土遗物1500件,计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锛、石磨棒、砺石、石纺轮、角枪头、牙角勾形器;骨锥、骨匕、骨针、骨棱、骨鱼鳔等
刘林墓地位于戴庄镇西5 公里的王庄村西200 米分洪道内,坐落在著名的刘林遗址中部。1960 年发掘,为竖穴土坑墓,葬具已朽,出土铜器有方壶2件,簠2 件、匜1 件、衔2 件、勺2 件、盒3 件、镂空方盖1 件,大鼎1 件等战国铜器。其中一件铜簠,長方形,直口斜腹,蹼形四足,两短壁各有一兽首耳,通体饰蟠虺纹。内底铸銘文两行,行4字,释读为“西啉(林)乍(作)其妹喜尊钴(簠)”。周萼生认为“西啉”为作器者的人名,“喜”为其妹妹的名字,這件器是为其妹“喜”所作的媵器。“簠”铭文隶定作“鈷”,“鈷”即”簠”(周萼生:《邳县刘林遗址出土西啉簠銘釋文》,《考古》1960年6期)。“西啉”或可解释为“西楚”,作地名讲,这件铜簠的形制有与寿县所出
鹅鸭城遗址位于汉代武原县境内,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徐人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如《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败,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鹅鸭城城址东、北、西三面环山,平面大致呈方形,边长500 米,面积约2.5 万平方米,现四面夯筑城墙仍清晰可见,宽10~15 米,存高1~2 米,以东墙北段保存最好。从断面看,文化层厚度在1.5 米左右。城址南部区域已基本破坏殆尽。地表遗物不甚丰富,主要有几何印纹陶片,夹砂红陶片、灰陶片及石罄毛坯及铜镞,亦有少量汉板、筒瓦片,遗址中还出土有四枚磬坯。从鹅鸭城遗址的位置、地层堆积及出土文物的特征来看,与徐偃王败走武原完全吻合,鹅鸭城遗址可能为春秋时期
山头墓群又称邳州山头东汉墓地。位于邳州市戴庄镇山头村西150 米,2006 年至2007 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水利由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山头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 5500平方米,共清理东汉墓葬45座、明清墓葬3座,以及围绕墓地的隍壕1 条。墓葬的形制有土坑砖室墓、砖室券顶墓以及砖石混合结构墓三种。大多数墓葬带有斜坡墓道,墓道基本上都向着正北方,墓主人则是头朝南方。多数墓葬已被破坏,个别保存完好。共出土釉陶器、陶器、瓷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文物共300 多件。其中M21、M26、M29、M40为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基本结构为前后室布局,前室墓顶为大石板覆盖,后室为楔形砖券顶,青灰色长方形砖铺地,墓砖向
山头遗址位于山头村西200 米,中运河西岸50 米, 山头大桥北200 米,东有胜阳山和禹王山,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2008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为600平方米,清理了灰坑、灰沟 16 条,出土了夹砂红陶片,磨制精制的石器等,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居住遗址,与同时期以墓地为主的刘林遗址构成史前聚落群。邳州运河沿线上的新石器遗址非常多,如大王庙遗址、岳台遗址、大新庄遗址、山头遗址、房庄遗址、闸上遗址、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大、房庄遗址、闸上遗址、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等,发现的古遗址主要集中在邳州的中运河两岸,尤其以梁王城周围及大王庙附近最为集中。山头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的田螺、蚌壳堆积,说明当时人们选择的村落多傍水而据。目前发现
大浦子春秋墓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杨庄村。封土呈覆斗形,高出地表约15 米,底部东西长30 米,南北宽20 米,面积约600 平方米,1997 年发掘。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是一种特殊的埋葬方法,古人从地面竖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后将死者垂直置入坑内,之后摆放随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再用土掩埋,尸体始终站立。竖穴土坑墓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后期逐渐减少。大浦子春秋墓墓长15 米,宽10 米,深4 米,主椁室位于墓坑中西部,主椁室周围有四座陪葬墓。该墓早年被盗,出土器物较少,主要有陶鬲、豆、釜、石磬、砺石、铜刀、镞、及容器残片等。该墓现已回填,但仍有高出地表近10 米的封土。
九女墩封土墓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公里,处在禹王山与青岗山之间的低缓山坡上。其东约60米为九女墩二号墩,东南250米处为鹅鸭城遗址,西约2公里处为梁王城遗址。这一带分布着十余个封土堆大墓,当地传说是梁王九个女儿的坟墩,俗称九女墩。1995 年发掘。一号墩为西汉墓,二号墩为春秋墓。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局、邳州市博物馆发表了《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二号墓封土呈馒首形,保存较好,东西长26 米,南北宽20 米,高3.2 米,占地面积约520 平方米,墓葬平面呈T 字形,南北长7.3 米,深2.8 米,墓室由南向北分为前室、主室以及前室东、西两侧的侧室。墓葬前室、主室均被盗扰,前
泇河运河最早开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该河段自山东微山湖开河,经韩庄接彭河、会洄河,导水至皂河直入黄河,全长130公里,流经邳州境内56.1公里。泇河运河沿线有8处船闸,明代称此闸为“良城闸”,建于万历三十二年。《明史?河渠志》载:“台家庄、侯家湾、良城诸处,皆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东星力凿成河。但河身尚浅,水止二三尺,宜更凿四五尺,俾韩庄之水下接洳口,则运舟无论大小,皆沛然可达矣。”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济漕运,“于台庄以下、徐塘以上曾建闸座”,为梁王城的河清闸、大王庙的河定闸、徐塘的河成闸,三座船闸中间相隔十八里。据史书记载,河清闸在邳州梁王城右,金门宽2丈2尺,高2丈8尺,砌石24层,两墙长22长
禹王山墓群位于邳州戴庄镇李圩村,禹王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名;另一种说法是“禹”“徐”读音都属鱼部,禹王是徐王的转音,是因纪年徐偃王而名,应为徐山。《水经注?泗水》载:武原“县东有徐庙山,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明一统志》载:“徐山旧名武原山。”《后汉书》注“武原故城在下邳县北,徐山在其东。”《邳州志》载“徐偃王墓在徐山……石室祠在徐山,徐偃王走死武原,民间凿山为宅祀。”从史书记载得知,武原县东有徐山,本名武原山,即今禹王山。禹王山的汉墓群占地面积约500 平方米。有汉墓10 余座,墓葬的类型有石棺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墓葬群的年代从西汉延续到东汉晚期。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灶、陶磨、陶圈、铜镜及数块画像石。该墓葬
解慕唐(1900-1931),又名解玉华,字步尧,邳县赵庄人(今邳州市戴庄镇)。1918年考入省立徐州七师,1919年“五四”运动时,解慕唐已成为徐州学界骨干。1920年,解慕唐等自发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经李大钊多次派人帮助,于1921年中共“一大”前,参与组织传播“赤潮社”和创办《赤潮旬刊》。同时,又参与建立徐州共产主义小组(“一大”前的中共徐州支部),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徐州支部。解慕唐是该支部骨干成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他们派人前往上海,因失去联络,没有找到会场。1923年,解慕唐毕业回邳即进行建党活动。1925年成立了党团员支部,解慕唐是书记。1926年成立特支, 1928年4月,任中共特别支部宣传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