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位于龙南县关西镇境内,距离县城25公里,由开基祖徐有翁带领子孙于南宋初年从江西泰和辗转迁入关西,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村位于关西洞的小盆地之间,中央有一条南北流向九曲十八弯的关西河,青峰东立、古塔西护、东山南耸、关水北流、山环水抱,天然形胜,面积约3平方公里。村中现有保存完整的关西新围、西昌围、鹏皋围、福和围、圳下围、田心围等,如众星拱月般连成一片,且每座围屋各具特色,是一处保存完好、体现了赣南各个时期围屋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景区核心关西新围,是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钨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关西新
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和杨村镇鲤鱼寨,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两座大型土堡。其中,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占地2.7万平方米,有建筑20栋,建筑面积7898平方米。围内有祠堂、厅堂、内花园、戏台、小花洲和梅花书院。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围屋四层,平面呈“口”字形,占地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41平方米。围屋四角设有炮楼。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关于关西新围
西昌围,是关西新围创建人徐名均(俗称“徐老四”)的祖居地,是其祖辈、父辈及其兄弟们逐渐建起来的一座不规则形围屋,位于关西新围的东北部,直线距离不到500米。西昌围,俗称“老围”,是因徐氏家族经营木材生意时,船号和木头的烙印标记均为“西昌号”故名。总占地面积约5257.6平方米,主要由立孝公堂(立孝,即徐立孝,徐名均之父)、祠堂、六大伙厅(徐立孝生六子,这一组房屋属六个儿子共有房,故名)三幢主体建筑,以及名增(老三)、名均(老四)、名植(老五)三房后裔的住房组成。相传围屋是建在徐家的风水宝地蛤蟆形上,因此,围屋的形状也如同蛤蟆。由于西昌围是经几代人逐渐建成的,因此围内建筑各成独体,没有统一规划布局,呈现杂乱无章的状况。根据实地调查访问
在龙南县城东北面距县城约二十公里的关西镇,有一座清代早期所建的关西塔,关西塔耸立于程口、邹坑两村交界的田螺坑尾山顶上,因为建塔的缘故,当地群众把山称之为“宝塔山”,宝塔山是典型的笔靠山。关西塔是一座六角形、外砖内木结构的风水塔,通体为红褐色,塔高五层,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封闭式,边宽3米,对边距离约6米,高2.5米,无门无窗;第二层高2.3米;第三层高2米;第四层高1.7米;第五层高1.5米。塔高10.5米,塔顶装有铁制避雷器,成“Ф”形,层与层之间有交错飘出约20公分的双层平卧斜檐角砖。从第二层开始每面都有拱形门,其中有一扇为通透拱门。塔中原来架空有梯,可攀登至高层,今已损毁。此塔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第二层拱门上的有一行阴
关西鹏皋围鹏皋围位于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清代咸丰初年(1851年)由徐名均二哥徐名增所建,紧依关西新围,原为二层砖石木结构外墙方形围屋建筑,坐北向南,占地2900平方米,东面对角设三层砖木结构炮楼。以三进式砖木结构祠厅为中心,两边建厢房和住宅,大门前有门坪,现围屋的整体建筑基本完好。2011年11月作为遗产点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