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乡位于武宁县西北,东与泉口接壤,南与横路、宋溪、甫田毗邻,西北与湖北省洪港交界。乡政府所在地洋湖塅,地理坐标北纬29°29′,东经114°5′,距县城64千米。乡域面积117.2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10333.2公顷,占88%;耕地面积400公顷,仅占3.8%。
大洞乡地处幕阜山脉,境内山峦重叠,最高峰余洞山海拔1215米。群山之间,形成洪大源、大洞源、八里沟三大山塬。分水岭、洞口、荞麦源、书坊、余家源、双洞等6条小港汇成太平河,由东向西流入湖北省境。
封建时期属升仁乡20都,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53年划分为畈上、彭坪两乡,规横路区管辖。1958年属苏区人民公社,1968年属路口,1970年以大洞蔑业社为基础,划入原洞口公社的洞口、畈上、岭下、彭坪4个大队,成立大洞公社,1984年由社改乡,建立大洞乡人民政府。下辖岭下、彭坪、箬田、畈上、鲁桥等5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2642户,人口9839人,有8个党支部,338名党员。
有姓氏57个,以叶、成二姓人口为多。叶姓集中居住地分布于鲁桥、杨仙、上洞、下洞、梓板、黄沙、洋湖塅、余家边、畈上、鹤楼坪、河背、箬田、书坊、芭蕉、岭下、王株巷、杨家湾、港子口、彭坪、老屋畈、禾堆山、洋塅、罗湾、巴家山等23个自然村。成姓集中居住于石壁下、老港、塘滕头、泉口、丁家山等5个自然村。
大洞乡有丰富的木、竹资源,1956年冬,董汉民、王忠通等人以三把蔑刀起家,创造出一个工农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大洞蔑业社,竹编工艺品达120种,远销欧美及东南亚。自1966年先后评为全国轻工业体系和江西省大庆式企业,载誉20余年。1994年停产,旧址拟打包招商进行开发。
大洞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湘鄂赣边区根据地,中共武宁县委、武宁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即诞生于此。仅1929年至1935年,本地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及赤卫队员多达190人。大洞红军壁画、红军十大纲领1984年列入县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名人有叶太椿,罗湾人,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进士,钦点内阁中书,授朝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