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绥东岳庙位于新北区孟河镇万绥北街,全称“东岳行宫庙”,相传为供奉东岳神——黄飞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十月三十日是黄飞虎的生卒日)而建,为道教祭祀之所。东岳庙原建有山门、戏楼、轩殿、大殿、大楼、三茅殿、太乙殿、十王堂、子孙堂等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山门、子孙堂、戏楼和大殿,呈中轴线对称,均为清代重建。子孙堂原位于山门两侧,南侧现已不复存在,现仅存北侧三间。戏楼背靠山门,坐东朝西,台口直对大殿。大殿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飞檐翘角,气势雄伟。殿面阔三间,平面呈正方形,檐柱高5.85米。殿内用四根肥硕的金柱支撑粱架屋顶,单檐歇山顶,黑色筒瓦铺盖。殿前槅扇齐全,棂花纹样轻巧,雕工纯熟、洗炼,花卉、鸟兽栩栩如生,形制古朴。1982年11月10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东岳庙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武进县人民政府又批准东岳行宫庙为道教活动场所。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的东岳行宫屡毁屡建。唐朝末年,朱温造反,假传圣旨,杀了宰相萧遘,他的两个儿子逃命到江西婺源,指江为姓,发誓“得报父仇复姓萧”。朱温找不到萧遘的两个儿子,于是就带兵杀到萧家祖地,见人就杀,见珠宝就抢,见房子就烧,昔日繁华的兰陵城只剩下残垣断壁,东岳行宫也毁于一旦。北宋建隆元年(960)这里改称“千秋乡万岁镇”,南宋嘉定四年(1211)与明嘉靖十七年(1538)增建,南北两廊十八间。清顺治年间(1644),后殿五楼,十王梵宇全部扩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此后一场大火,东岳行宫全部毁尽。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落成。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乾隆年间两次重修。碑记:道光元年(1821)、二十年(1840)又两次重修。
万绥东岳庙戏楼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2003年又原样整体修缮,戏楼座东朝西为砖木殿宇式结构,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顶,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台顶。后台三间通阔14.5米,进深五檩4.6米,高7米,两侧是化妆间,后台柱础为明代石础。前台面阔6米,进深五檩5.6米,顶高7.2米,台高2.3米,台前檐柱高达5.5米,左侧另架子台,供乐队演奏,舞台和乐池都面对观众,在古戏楼中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