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尼玛林寺坐落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加勤乡帕翁贡村半山腰。依据宗教文献与地方史料记载,其--场的形成早有预言。公元749年,一位印度花瑜伽行者来到此地,认定此处具备与印度清凉寒林相媲美的殊胜功德,适宜作为信众朝拜圣地。他在此举行赐福仪轨,并埋下扳指,祈愿朝拜者获得殊胜果报,此地自此成为瑜伽行者--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第一饶迥木马年(公元1054年),又有一位印度黑瑜伽行者抵达此处。举行祈福法事后,他将禅杖插于前人埋扳指之处,宣称此地功德恒久,朝拜者可得解脱。此后,纳波贡普大师曾于普纳修行洞精进修持,降伏罗刹并为圣地开光。--第四饶迥土龙年(1208年),他再度莅临此地修行,并称赞该--场为森墨宗地方八大--场之东方--场,其功德与隆珠孜无异,相关事迹在《朗氏——帙》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二、寺院创建
--第十一饶迥火马年(1666年),伏藏师尼玛扎巴来到此地,对瑜伽行者--场进行加持,并向信众展示象征圣地功德永续的金刚亥母足印,随后在此兴建寺院,命名为尼玛林寺,并在周边山中发现一处泉眼。
尼玛扎巴--一生成就斐然,不仅创建尼玛林寺,还远赴印度、尼泊尔、五台山等地,先后兴建185座寺院,以及众多佛殿与修行洞。其早期与中年时期,相继建成包括尼玛林寺在内的12座寺院,并在嘎乌孙朵建造108座佛塔,于沃色寺确立酬补仪轨传统,安立美顿-,宣布攘解病魔名单,修建嘎秀塔,降伏妖魔,发掘伏藏,举行灌顶法会,为佛教传播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三、--世系
尼玛林寺拥有完整的--转世系统,历代--为寺院发展与佛法弘扬作出重要贡献:
1.第一世--晋久阿巴:--第十二饶迥木猴年(1725年)诞生,6岁时被认定为--。他自幼勤奋好学,医术精湛,治愈诸多疑难病症,被尊称为“迥觉”(意为治百病者)。相传其具有超凡法力,有江水改道、以金刚橛镇护世间的传说。他在多处修行洞精进修持,并培养出众多杰出弟子,于1775年圆寂。其转世传承为尼玛林寺奠定了坚实的宗教与文化基础。
2.第二世--阿却觉巴:--第十三饶迥土狗年(1778年)出生,幼年便能忆起前世之事,后经尼玛扎巴--认定为转世灵童。他法力高强,常发掘伏藏,据传曾在拜访学友白玛旺达时收伏雷电。他还从恰普湖迎请度母、莲花生大师等圣像,培养众多弟子,于1853年示寂,进一步扩大了寺院在区域内的宗教影响力。
3.第三世--强巴西饶:--第十四饶迥火龙年(1856年)出生,12岁被认定为转世--,并出任尼玛林寺住持。他毕生致力于传授宁玛派0-法等教法,培养弟子达500余位,为宁玛派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圆寂前,他向僧众预言未来,后于土虎年(1938年)示现涅槃,其法体被供奉于镶嵌珍宝的灵塔之中,成为寺院精神传承的重要象征。
4.第四世--旦增热觉:--第十六饶迥铁龙年(1940年)出生,自幼能亲见-神,认出前世弟子,预知未来。1946年被认定为转世--并举行坐床仪式。7岁时便能熟练念诵噶松堆达咒语,展现非凡修行天赋,被称为“仓琼”(小修行者)。20岁时已精通宁玛、格鲁两派仪轨,开始弘法利生。1980年获平反,1990年经相关部门批准,担任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寺院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组织僧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引领寺院融入新时代发展。
四、宗教文物
尼玛林寺珍藏众多珍贵宗教文物:
1.佛像唐卡:有金汁绘制的密集金刚唐卡2幅、千佛唐卡3幅、珍贵古唐卡33幅等,共计125幅;另有响铜、黄铜铸造的释迦牟尼、金刚持等圣像260尊,以及泥质、石质造像若干。
2.经藏典籍:收藏尼玛扎巴--、毕雄喇嘛的经卷,金汁书写的《八千颂》《甘珠尔》等400卷,《五世0-喇嘛全集》《宗喀巴师徒三尊全集》等典籍100余卷,各教派赞颂30余卷,苯教典籍9卷。印经院存有《金刚经》《解脱经》等木刻经版500余件,符咒木刻板23件。
3.其他文物:寺内供奉以喇嘛强巴西饶仁波切灵塔为首的108座佛塔,明代钹等25对法器,以及跳神服饰、宗教乐器等。
五、法事活动
尼玛林寺全年法事活动丰富多样:
1.正月:初九至二十三日,举行密集金刚、静猛-、金刚勇识等仪轨。
2.二月:初九起,连续5日念诵《甘珠尔》,纪念伏藏师尼玛扎巴。
3.五月:十三日举行马头明王酬补与招福法会。
4.六月:初三举办极乐金刚仪轨,初十举行跳神法舞,十四日僧众开始夏安居,咒师负责护持。
5.九月:十九日举行密集金刚仪轨七日,二十九日举行驱邪仪式。
6.十月:初八举行斋戒。
7.十一月:二十七日举行莲花生大师、马头明王、狮面佛母仪轨。
8.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金刚橛仪轨,期间在-神殿举行马头明王、吉祥天母酬补法事。
此外,僧人每月十五日、三十日举行说戒仪式,咒师于初十、二十五日在家修行。
六、非遗传承
(一)彩砂坛城制作技艺
彩砂坛城绘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6世纪中叶传入尼玛林寺后,已传承三百多年。传统彩砂坛城以佛教宇宙观为核心,通过精细的图案、色彩组合,展现佛陀净土与教义精髓。2023年,4名僧人花费5天时间,用彩砂绘制出融合龙纹、党旗、国旗等元素的巨型中国地图,象征着僧人心向党、心向中央,以及56个民族大团结。2024年那曲恰青赛马节期间,两位僧人用彩砂绘制党徽、国旗、国徽等作品,将宗教艺术与爱国情怀深度融合,表达了藏传佛教僧人爱党爱国爱教的深厚情感。
(二)藏纸制作技艺
尼玛林寺的藏纸制作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以狼毒草为主要原料,经选料、清洗、浸泡、剥皮、舂料、抄纸、晒纸等多道工序制成。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等优良特性,常用于抄写--、制作典籍。2023年,该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僧人次多作为传承人,指导嘎玛珠久和格桑加措学习制作,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文创产品。目前,该技艺面临原材料采集受限、年轻传承人才不足等挑战,未来计划通过建立原料种植基地、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技艺可持续发展。
七、现代发展
民主改革时期,尼玛林寺被列入保护寺院名录,由军巴区与宗教委员会负责管理。彼时,寺院共有僧人和咒师70人,建有经堂、修行洞、佛殿、印经院等建筑设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1980年12月9日,军巴区人民政府批准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制定管理章程,并下拨资金搬迁寺院周边居民。1983年,寺院获批重建;1990年1月22日,被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等部门列为保护对象,获25000元专项资金支持。此后,其文物保护地位不断提升,2001年被列为索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晋升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尼玛林寺获评那曲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彰显其在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团结方面的突出贡献。
如今,尼玛林寺在新时代稳步前行。寺院成立管理委员会,实施民主管理,健全人员、财务等制度体系,常态化组织僧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此外,寺院主动投身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坚实纽带,持续为民族团结、地方发展注入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