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022年“淘宝村”数量达到7780个,新增757个;“淘宝镇”数量达到2429个,新增258个,数字经济与乡村深度融合仍然具有较大潜力。 |
小辛庄村是天津市武清区徐官屯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20114005210。 |
位于镇驻地东侧,紧临津围公路。525户1468人农村从业人员868人。聚落呈不规则多边形,占地30.2万平方米。村内有南北走向街道2条,杨宝公路穿街而过。有个人兴建的二层、三层楼房20几户,此外多为砖木结构住宅平房。一街为崔黄口镇区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武清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因地处泉州渠口而被称之为渠荒口,后改名崔黄口,一街在东侧,解放后称东关大队,1965年改名团结大队,1……。 |
三街位于镇驻地西侧,杨崔公路穿街而过。413户1222人农村从业人员513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20万平方米。村内有南北走向街道1条,杨宝公路穿街而过。有个人兴建的三层楼房20座,此外多为砖木结构住宅平房。三街为崔黄口镇区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武清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因地处泉州渠口而被称之为渠荒口,后改名崔黄口,三街在西侧,过去曾用名西街、北大街,1965年改名友谊大队,……。 |
位于镇驻地北侧,280户1082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042人,非农业人口40人,农村从业人员587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50万平方米。村内有南北走向街道2条,皆为柏油路面。有个人兴建的2层楼房3座,此外多为砖木结构住宅平房。四街为崔黄口镇区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武清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因地处泉州渠口而被称之为渠荒口,后改名崔黄口,四街在北侧,过去曾用名东场、西场,1965……。 |
二街位于镇驻地南侧,紧临津围公路。355户1210人。其中农业人口1112人,非农业人口98人,农村从业人员657人。聚落呈不规则正方形,占地18万平方米。村内有南北走向街道(南门外大街,长400余米,路面硬化)1条,街东侧紧临杨宝公路。有个人兴建的二层楼房1座,此外多为砖木结构住宅平房。二街为崔黄口镇区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武清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因地处泉州渠口而被称之为渠荒……。 |
前营村位于镇驻地南0.5公里,村南傍津蓟铁路,村北临津围公路。480户1645人,其中农业人口1484人,非农业人口161人,农村从业人员835人。除汉族外,有壮族5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14.1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4条,南北走向街道2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清初,为甄姓茔地,成村后名甄家营。民国初演化为前营。2011年有耕地1566亩,其中粮占耕地762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 |
西高坑村位于镇驻地南1.5公里,西临柳河干渠,乡村公路北1.2公里处与津围公路交结。171户628人,其中农业人口584人,非农业人口44人,农村从业人员341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9.8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2条,南北走向街道1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高姓几户人家来此,分别定居成村,于大水坑东西两侧形成村落。因此村居西,故名西高坑。2011年有耕地913亩,其中粮……。 |
邢窑村位于镇驻地东南0.5公里,乡村公路北1.5公里通津围公路。285户910人,其中农业人口797人,非农业人口113人,农村从业人员492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14.7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南北走向街道各2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清顺治年间,有邢姓人家在此烧窑为业,建有砖窑,后发展成村,遂名邢窑。2011年有耕地796亩,其中粮占耕地529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油料作物及蔬菜等……。 |
龚营位于镇驻地东南1公里,紧临津围公路。154户583口人。其中农业人口528人,非农业人口55人,农村从业人员303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11.6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2条。皆为砖木结构住宅平房。明朝建文年间,“靖难之役”燕军有龚姓三人阵亡埋葬于此,后成村名为龚武营,随后又简称龚营。2011年有耕地600亩,其中粮占耕地343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油料作物等,粮食总产285吨……。 |
北辛庄村位于镇驻地北2公里,东距青龙湾河1.8公里,乡村公路南2.5公里通津围公路。132户510人,其中农业人口481人,非农业人口29人,农村从业人员264人。除汉族外,有壮族1人,满族1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1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明崇祯年间成村,名花牛庄,与草地村相邻。草地村与花牛庄村名有忌,引起两村不睦。因居草地村北,且成村年代较晚,故更名北新庄,……。 |
陈相庄村位于镇驻地北1.5公里,乡村公路南1公里处连结津围公路。418户1427人。其中农业人口1327人,非农业人口100人,农村从业人员681人。除汉族外,有满族3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32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4条,南北走向街道3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明永乐年间成村。原属十三万窝(即由13个小村构成,该地为其中之一村),后村名废。因陈相庄村位于各小村南端,曾名大南庄。清朝顺治……。 |
草地村位于镇驻地东北1.5公里,乡村公路1公里处连接津围公路。180户675人,其中农业人口630人,非农业人口45人,农村从业人员325人。除汉族外,有壮族6人,满族1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12.8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3条,南北走向街道1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明永乐年间成村于野草丛生之地,故名。2011年有耕地913亩,其中粮占耕地857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油料及蔬菜……。 |
周辛庄村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乡村公路西1.2公里通崔霍公路。395户1549人,其中农业人口1487人,非农业人口62人,农村从业人员836人。除汉族外,有壮族21人,满族8人,苗族6人,土族3人,白族3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24.1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走向街道4条,南北走向街道3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明朝末年自大周庄迁出周姓人家另居形成新村,以姓氏得名周新庄,后演变为周辛庄。2011年……。 |
东粮窝村位于镇驻地东偏南5公里,东临青龙湾河,南临筐儿港堤,乡村公路西5里处与津围公路相连。485户1780人,其中农业人口1690人,非农业人口90人,农村从业人员874人。除汉族外,有壮族2人,满族2人,蒙古族1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38.3万平方米。村内东西走向街道4条,南北走向街道3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清乾隆年间成村,名百草庄。后村中杨姓兴旺,其他姓氏以为羊(杨)吃草,与他姓不……。 |
康刘庄位于镇驻地东南3.5公里,南傍筐儿港大堤,村西3公里通津围公路。167户642人,其中农业人口601人,非农业人口41人,农村从业人员337人。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10.4万平方米。村内有东西、南北走向街道各1条。皆为砖木结构平房住宅。明朝初期以康姓、刘姓分别定居成村,名康庄、刘庄。后发展合并成一村,名康刘庄。2011年有耕地1083亩,其中粮占耕地622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