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淄川区 战国时期置邑,封为孟尝君(田文)食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般阳县,属齐郡。 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属济南国。 三国魏析置新沓、新汶县,与般阳县同属齐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贝丘改称淄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淄州(治淄川县)。 宋属京东东路淄州(治淄川)。 元二十四年(1287)废淄莱路改置般阳路(治淄川县),领二州十二县(登州、莱州、淄川县、长山县、新城县、蒲台县、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掖县、莱阳县、胶水县)。 明洪武九年(1376)改淄川县为淄川州。 清沿明制。 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抗日战争时期,淄川县属1938年10月建立的鲁中行政区淄博特区,1940年春,县委、县府由淄东迁往淄西,属泰山专区。 1942年初,博山县的原山区、章丘县的青山区、莱芜县的茶叶区和台头区划入淄川县,至1945年8月,以上四区又相继划回原辖县。 1946年12月,淄川县属鲁中行政区第一专区。 1948年8月起,淄川县属新建的鲁中南行政区淄博专区。 1949年7月,淄川县属淄博工矿特区。 1953年春,桓台县第七区9个乡划入淄川县。 1954年12月,淄川县建制撤销,设杨寨、昆仑、洪山3个区,均属淄博市。 博山县西河、福山划入昆仑区。 原淄川县东部的南仇、蓼坞、田庄等23个乡划入博山县;北部的划入张店区;西部六区胶济铁路以北35个村划入长山县。 长山县的张楼、高塘、孟家堰等33个自然村划入杨寨区。 1955年12月,撤销杨寨、昆仑两区,其中部分工矿地区分别划归博山区和洪山区,其余农村地区合并设立淄博市淄川区,同时将洪山区淄城等14个乡、博山区域城等7个乡、黑山区岳庄等7个乡、张店区沣水等15个乡划入淄川区。 1958年12月博山县撤销,所辖东坪等8人民公社划入淄川区,淄川区所辖苏孔等2乡划归周村区,傅家乡18个自然村划归张店区。 此后,除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有少数人民公社或自然村先后分别划归博山区、张店区、临淄区、周村区外,至今没有大的变化。 |
2、张店区 张店区属于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蔓延地带。 战国时燕将乐毅受封于此,建立“昌国”。 自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海外。 1946年人民政权置张店区,属渤博特区,旋撤销。 1947年置张店市,属清河专区。 1948年属鲁中南行政区淄博特区。 1950年5月并入桓台县,同年11月复析出,与原周村市合并,置张周市。 1955年划归淄博市,复置张店区沿用至今。 |
3、博山区 春秋为齐国马陉邑地。 秦属济北郡嬴县。 西汉至晋分属济南郡(国)般阳县(今区北境)和泰山郡莱芜县(今区东南境)。 南朝宋于此侨置清河郡绎幕县;北魏改绎幕县为绎姑县;北齐并入东平原郡贝丘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贝丘县为淄川县,属齐郡。 唐、宋、金属淄州淄川县。 元属益都路益都县,明属青州府益都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置博山县,仍属青州府。 县治颜神镇(今博山城),曾名颜神、颜神店,因传说周末孝妇颜文姜居附近齐长城岭下,“殁而有神”而得名。 颜神至宋已成重镇,金称颜神店,元至元二年(1265)置颜神镇,属益都县。 1913年属岱北道(翌年改称济南道)。 1925年属淄青道。 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38年9月建立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泰(安)莱(元)章(丘)历(城)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联合办事处管辖。 1937年12月3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博山城及附近的几个重镇。 各个边缘地区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为博山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奠定了基础。 1939年9月16日,在李家庄建立了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 属七县边区联合办事处领导。 1940年属泰山专区。 1941年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将博山县二区划归淄川县。 1942年4月将东部的五区、七区划归四个县(益都、临朐、淄川、博山)边区联合办事处。 原博山县四区与莱芜县的六、七两区合并为博莱县政府。 1944年8月,又将四县边区联合办事处与博莱县同时撤销,恢复原县制,在土泉村重新成立中共博山县委、博山县政府,归属鲁山专署领导,辖九个区。 1945年8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 8月23日,博山第一次解放,县政府驻博山城。 将划归淄川县的原博山县二区(1943年后改为原山区)划回。 将鲁山专署撤销,成立淄博特区。 设淄博专员公署,驻博山城,属鲁中行署领导。 同年9月,将原博山县的博山城、黑山、西河、原山四个区划出,成立博山市,驻博山城。 博山县辖石马、郭庄、源泉、池上、太河五个区,县政府移驻郭庄。 同年9月底,淄博特区撤销,市、县合并。 博山、淄川两县又划归泰山专署所辖。 1945年12月5日第二次解放博山。 1946年1月12日第三次解放博山。 二次成立了淄博特区,博山又恢复了市(县)建制,属淄博特区领导。 同年4月又撤销博山市,合并到博山县。 县政府移驻博山城,仍属淄博特区所辖。 1946年7月,进行战略转移,淄博特区撤销,博山、淄川两县并入鲁中区,属泰山专区所辖。 1947年2月23日,博山第四次解放。 将黑山、崮山并入岳阳区,将西河、口头并入岳阴区。 1948年3月博山县全境解放,9月重建淄博特区,博山城关区及原山、八陡3个区划为淄博特区直辖区。 1949年10月撤销城关、原山、黑山3个淄博特区的直辖区,改建博山市,属淄博工矿特区。 1950年5月博山市并入博山县。 1951年2月复置博山市,博山县与博山市均属淄博专区,同年5月改称淄博市(县级)。 1953年7月撤销淄博专区,建立淄博工矿区,县级淄博市及博山县均属之。 1954年10月博山县划归昌潍专区。 1955年3月淄博工矿区连同其所辖的张周市、淄博市(县级)和淄川县一并撤销,设立地级淄博市,原县级淄博市改为博山区、黑山区。 1956年6月撤销黑山区,并入博山区。 1958年12月撤销博山县,所辖南博山、郭庄、源泉、池上4处人民公社划归博山区。 1961年冬淄川区3处人民公社的58个大队划归博山区。 |
4、临淄区 秦置临淄县。 西汉于东境置东安平县,属淄川国;分其西境置西安县,与临淄同属齐郡。 东汉、三国魏、晋3县同属齐国。 南朝宋改东安平县为安平县,侨置高阳郡、高阳县于西安县。 北齐废安平县,徙高阳郡出境,废西安县入高阳县,临淄县省入益都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临淄县,并由高阳县析置时水县。 大业初2县并省入临淄县,属北海郡。 唐、宋属青州。 金属益都府。 元至元三年(1266)省入益都县,至元十五年(1278)复置,属益都路。 元末因故城倾圮,建新城于其南,即今临淄城。 明、清属青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 1925年属淄青道。 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山)、桓(台)、临(淄)、益(都)毗连地区设立长桓临益四边县,临淄县西境属之。 1939年10月设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临淄县第二区及第三区淄河以东区域属之;广饶县第三区同时划归临淄。 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辖原临淄地仍归临淄。 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再度建立,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临淄县第二区及第三区之淄河以东地复属该四边县。 同年7月博兴县第五区划归临淄。 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辖原临淄地还属临淄。 1944年3月临淄属渤海行政区第五专区。 1945年10月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 1949年7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 1958年12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 1969年12月16日,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 |
5、周村区 1945年以前,周村区北部属长山县,南部属淄川县。 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设周村市建制,隶属渤海行署。 1950年3月,撤销周村市,周村、长山并为长山县,属淄博专区。 1950年11月,周村从长山县析出,与张店合建为张周市,市机关驻周村。 1955年4月,撤销张周市,设周村区,隶属淄博市。 |
6、桓台县 春秋为齐渠丘邑。 西汉东境属齐郡西安县,西境为千乘郡高苑县地,并置延乡、平安两小侯国。 晋属高苑县,为乐安国治,南朝宋有高苑县,徙西安县离境,齐置广川郡索卢县。 北齐索卢县,地入武强县。 隋改武强县为长山县。 南宋绍定元年(1228)置新城县,治新城,属中书省般阳路。 明洪武九年(1376)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 清代,沿袭明制。 1914年,新城县隶属济南道。 1928年废道制,直属山东省。 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是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隶属中共清河特委。 1940年4月,该办事处撤销,建立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清河专区。 建立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清河专区。 1941年,改属清河行政区清西专区,同年10月转属清专区。 1942年6月,清中专区撤销,桓台、长桓均属清西专区。 1943年5月,长桓县撤销。 1944年3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桓台县属渤海行政区第六专区。 1945年10月,改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 1949年7月,第三专区改称清河专区,县属其辖地。 1950年,桓台县政府由桓城迁至索镇。 1950年5月,撤销清河专区,桓台县隶淄博专区。 1953年7月,属惠民专区。 1958年12月,桓台并入博兴县,隶属淄博专区。 1961年10月,复置桓台县,改属惠民专区。 1983年10月,桓台县划归淄博市。 |
7、高青县 高青县由原高苑、青城两县于1948年4月合并而成。 1936—1942年,高苑县、青城县属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行署。 1945年,高苑县、青城县仍属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政府办事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在抗日战争中逐步形成。 1940年,高苑县、青城县属清河专署。 1943年,高苑县、青城县隶属清河行政公署。 1945年,高苑县、青城县属清河专员公署,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1948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隶渤海行署,县城驻田镇。 1950年,迁县城于青城。 同年5月,撤渤海行署,高青县隶属惠民专署。 1952年,高青县城复迁田镇。 1956年3月,高青县与齐东县合并,称齐东县,县政府驻田镇,隶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将齐东县划入博兴、邹平县,皆属淄博专署。 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 1990年1月1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东北部的旧镇镇大部分划归滨州市。 |
8、沂源县 战国为齐盖邑地,汉为盖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东安县,治今东安村附近,属琅琊郡。 唐武德初废入沂水县。 1944年,析沂水、蒙阴、临朐三县部分地区置沂源县,以沂河发源地得名,治北张良(村),属中共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 1945年属沂蒙专署。 1950年属沂水专区。 1953年后属临沂专区(1967年改称地区)。 1989年划入淄博市。 1990年,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