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 |
镇人民政府驻梨园屯,建村时因有梨园得名。 |
因镇政府驻北章台村而得名。据传,一千多年前,村北有条朱家河,河南岸有三个土台,名漳台,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王宽、黄之光、李德等几户人家至此,在北面土台上定居建村,取名北漳台。后演写为北章台。 |
因镇政府驻北侯贯村而得名。过去有个王侯路过此地,故取村名侯贯。 |
相传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层古塔,七级源于佛教用语“七级浮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2~1424年),张姓、丁姓人家迁来此地立村,因在塔之东,故名“东七级”,镇名源于村名。 |
因镇政府原驻地位于贺营村而得名。唐开元前即有此村,历代几经异族侵劫,只剩13户人家,俗称十三户,明永乐初,沈阳中护卫左府千户贺庸奉令军屯此地,创立庄园,以姓氏取村名贺家营,简称贺营。 |
明代为沈简王十八营屯地之群牧所。因村中方姓为巨富,更名为方家营。因镇政府驻方家营得名方家营镇。 |
宋朝建村,原址在孟官庄村北,因清凉江决口,村庄被淹,常姓一家南迁至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常庄。 |
因镇政府驻第什营村而得名。此地原有周徐村、周言村二小村,明朝朱元璋的儿子沈简王朱模的沈阳卫十八营之第十营军屯于此,清顺治十六年,屯丁归威县,三村并为一村,取村名第什营。 |
因镇政府驻西贺钊村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山西、山东迁民至此定居,当时此地是一片沼泽地,故取村名河沼。后改写为贺钊。 |
因镇政府原驻地为赵村而得名。初名赵祖村。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因赵姓较多,取村名赵村。 |
坐落在清凉江东岸。村南有一古寺,寺庙内有一钟,钟上刻有固献店字样,所以,明成化十六年(1480)时该村名固献店。后人口渐多,又称固献镇。后简称固献。因原镇政府驻固献得名固献镇。 |
因乡政府驻枣园村而得名。据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时此地为一片枣树园,故取村名枣园。 |
因乡政府驻张营村而得名。据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张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张家营,后简称张营。 |
因乡政府驻常屯村而得名。元末明初,战争频繁,此地经常屯兵聚将,故名常屯。永乐年间,村中有一官吏名翟孝楼,为官清正廉明,为纪念他将村名改为翟孝楼村。清代复改为常屯。 |
因乡政府驻高公庄村而得名。唐朝,村中建一延寿寺,村名延寿寺,因村庄是古老大村,寺势较高,又改名高公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