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中区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区境为夷族居住地,留下了陈刘耀、黄楼等古代文化遗址。 商周时期,南大堰、庙台子、庙前等古代文化遗址多达十几处。 汉朝后隶属氶县,明、清朝归属峄县。 1956年2月,枣庄矿务局在枣庄镇成立。 1958年11月,峄县治所由峄城迁至枣庄镇。 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 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 1962年6月,县级枣庄镇设立。 1976年7月12日,在枣庄镇基础上,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枣庄市市中区,辖大寨、大庆、东方红3个街道办事处和枣庄镇、垎塔埠2个人民公社,面积65平方千米。 12月27日,区属2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郊区人民公社,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街道工作办公室。 1977年11月,街道工作办公室改称为枣庄街道办事处。 1981年12月,枣庄街道办事处改设为大寨路、文化路、东方红路、垎塔埠、矿区5个街道办事处。 1983年1月,大寨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中心街街道办事处,东方红路街道办事处更名龙山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11月,齐村区的黄庄、永安、孟庄、渴口、周村、郭里集、安城、税郭、西王庄9个人民公社和齐村乡(枣庄市社改乡试点)划归市中区管辖,全区总面积增至375.27平方千米。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建为乡镇。 是时,市中区辖黄庄、市郊等9个乡,齐村、税郭2个镇,中心街、文化路等5个街道,219个行政村322个自然村和城区74个居委会。 1997年1月,渴口乡改乡设镇。 1998年3月,安城乡改乡设镇。 8月,孟庄乡改乡设镇。 2001年3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进行乡镇规模调整、行政村整合。 全区11个乡镇、5个街道整合为2个乡、3个镇、6个街道,行政村整合至101个。 齐村镇与渴口镇合并为齐村镇,镇驻地在齐东村;孟庄镇与周村乡合并为孟庄镇,镇驻地在大尚岩村;西王庄乡与郭里集乡合并为西王庄乡,乡驻地在西王庄村;税郭镇与安城镇合并为税郭镇,镇驻地在税郭村;永安乡与黄庄乡合并为永安乡,乡驻地在永安村;市郊乡改为光明路街道,办公地点仍在光明东路;文化路街道、中心街街道、龙山路街道、矿区街道、垎塔埠街道建置、辖区、办公地点不变。 2003年,垎塔埠街道更为各塔埠街道。 2014年11月19日,永安乡、西王庄乡撤乡设镇。 市中区辖6个街道、5个镇。 |
2、薛城区 夏、商、周时期称薛国,春秋时期属鲁国。 西汉时期分属鲁国薛县、沛郡广戚县和东海郡新阳县、郡阳县。 东汉时期分属鲁国薛县、彭城国广戚县和东海郡氶(zhenɡ)县、阴平县。 隋至清,隶属蕃县(曾更名为滕阳、滕县)、氶县(曾更名兰陵县、峄县)。 民国中期,废县建区、乡、镇,分属滕、沛、峄。 抗战时期建置临城县。 1952年9月,临城县因与河北省临城县重名改称薛城县,1956年3月薛城县撤销。 1957年底至1958年春,滕峄二县撤销区级建制,并小乡为大乡;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今薛城区境西部属滕友谊(临城)人民公社,东部属峄县红星(邹坞)人民公社,南部属峄县周营人民公社。 1960年1月,峄县改称枣庄市,3月临城公社改属枣庄市。 1962年6月建置薛城区,共辖8个镇5个乡至2000年未变;2001年乡镇规模调整后,全区共辖5个镇、4个街道;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进一步合理优化行政区划调整后,共辖4个镇、6个街道。 |
3、峄城区 夏商周时,先后隶属鄫子、小邾等诸侯国。 战国时期为楚国兰陵。 秦统一,实行郡县制,归薛郡。 汉承秦制,属东海郡,始置承县。 三国属魏徐州东海郡。 晋属兰陵郡。 南宋,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 北魏时为徐州承县。 北齐设兰陵郡,治所在今峄城。 隋改承为兰陵县,属彭城郡。 唐初改兰陵为承,属沂州琅琊郡。 宋属京东路沂州琅琊郡。 金明昌四年(1193)置峄州,下领承县。 金明昌六年(1195)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之邳州,至元二年(1265)废。 元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下领兰陵县。 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府。 清循明制。 民国初年沿清制,仍设峄县。 1918年隶属济宁道,全县改社为31个区。 1928年撤道直属省领导,1932年1月,峄县改属山东省临沂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3月至1945年9月先后属日伪鲁西道,兖济道。 1948年改属山东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39年11月峄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至1941年月1,属八路军115师领导,下辖六个区。 1941年1月由峄县改称峄南县,属鲁南行署三专署。 1943年9月由峄南县改称峄滕铜邳县。 至1945年5月,属邳睢铜专署领导。 1945年9月峄县解放,撤销兰陵县合并为峄县。 1948年10月峄城分设峄县人民政府和枣庄办事处(县级),现境属峄县,属台枣专署。 1949年底,峄县人民政府驻峄城,属台枣专署,辖8个区。 1950年5月属滕县专署,辖12个区。 1953年7月属济宁专署,辖20个区。 1958年11月21日,峄县机关迁驻枣庄镇,辖14处人民公社。 1959年底,税郭公社并入郭里集公社,棠荫公社并入城关公社,时辖12处人民公社。 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制,设立枣庄市(县级),以原峄县的行政区域为枣庄市区域,仍隶属济宁专署。 1961年9月枣庄市升级为省辖市。 1962年6月建立峄城区,辖15处人民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峄城区辖3镇12乡。 1991年古邵撤乡设镇。 2001年乡镇规模调整后,辖2个街道、5个镇。 峄城区隶属枣庄市至今。 |
4、台儿庄区 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兰城店乡西兰城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乡赵村出土的岳石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现台儿庄区境域夏属鄫(zeng)国,商属偪(bi)阳国,西周、春秋因之。 鲁襄公十年(前563)晋灭偪阳于宋。 后,楚灭宋改偪阳国为傅阳县。 当时区境西部属傅阳县,东部属兰陵县。 秦时为郯郡辖地,西属傅阳县,东属兰祺县。 西汉时西部属楚国傅阳县,东属兰祺县。 东汉时东部属东海郡氶(zheng)县,西属彭城国傅阳县。 三国时属魏,郡县制沿袭东汉。 西晋时,先属东海郡,后北部属兰陵郡氶县,西部属彭城国傅阳县。 东晋时,北部属兰陵郡氶县,西部属彭城郡。 南北朝时属兰陵郡氶县。 隋朝时属彭城郡兰陵县。 唐朝时属河南道沂州氶县。 五代时,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隶属沂州氶县。 北宋时属京东东路沂州氶县。 金时,先属山东西路,后为河南路邳州兰陵县辖,后改属峄州兰陵县。 元时,为山东西路峄州兰陵县管辖,东南少部分属邳州武原县。 明时,先属山东省济宁府,后为兖州府辖。 洪武二年(1369)降(jiang)峄州为峄县。 清时属山东峄县,现张山子镇部分地区属于滕县。 民国时期沿袭清朝,现兰城店乡和邳庄乡之部分地区属兰山县、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为山东省兰陵县辖,1953年9月至1960年1月属山东省峄县,1960年1月至1962年5月属枣庄市,1962年6月始设台儿庄区,沿用至今。 |
5、山亭区 据明万历年间《滕县志》、《峄县志》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山亭区辖境,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山城、西集等镇(街道)发现多处属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 夏朝时期,凫城乡、北庄镇、西集镇(下称南部)境域属鄫国,山城街道、徐庄镇、水泉镇、城头镇、冯卯镇、桑村镇、店子镇7处镇(街道)(下称北部)境域属滕国。 殷商时代,南部境域属蔇国,殷封蔇子翦于蔇,属大彭国。 蔇旧域在今西集附近。 北部境域归滕国郳国。 郳国即小邾国,是滕国的附庸国。 西周时代,南部境域属郑国,北部境域属滕鄫(鲁国附庸国)。 春秋时期,南部境域属郑国,北部境域属滕国和小邾国。 战国时期,南部境域属兰陵,北部境域属滕国。 公元前254年,山亭区境全属楚、秦。 南部境域属蔇县,北部境域属滕县。 西汉,南部境域属楚国氶县,北部境域属鲁国、沛国滕县。 东汉,南部境域属琅琊国的氶县、蔇县;北部境域属鲁国,沛国、蕃县、合乡县。 三国,南部境域属东海郡县,北部境域属东海郡蕃县、合乡县。 晋朝,南部境域属兰陵郡氶县,北部境域属彭城郡蕃县。 南北朝,南部境域属兰陵郡氶县,北部境域属鄫郡蕃县。 隋开皇三年(583)罢兰陵郡,隋开皇六年(586)改蕃县为滕县。 北部境域属滕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氶县为郑州。 设兰陵县(治旧氶域)。 隋仁寿二年(602)废郑州,改兰陵县为氶县,南部境域属氶县、兰陵县。 唐朝,北部境域有的属徐州彭城郡滕县,有的属沂州琅琊郡氶县,南部境域属沂州琅琊郡氶县。 宋朝,北部境域隶属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滕县(后改滕阳县),南部境域隶属京东东路徐州琅琊郡氶县。 金代,北部境域属滕阳州(后改滕县),南部境域隶属峄州。 元代,山亭区全境属山东西路。 北部境域属滕州,南部境域属峄州。 明代,山亭区全境属山东省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境域属滕县。 南部境域属峄州(后降为峄县)。 清代,山亭区全境属山东省兖州府,北部境域属滕县,南部境域属峄县。 中华民国,山亭区境内乡镇先后属滕县、峄县、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滕峄边工委(县委)、费滕峄中心县(实验县)、双山县、麓水县、白彦县管辖。 1949年至1983年11月,山亭区境内乡镇先后属滕县、麓水县、白彦县、峄县、枣庄市(县级)、枣庄市齐村区管辖。 1983年11月1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由原滕县东部8处山区乡镇和原齐村区北部6处山区乡镇合并组成山亭区,为枣庄市市辖区。 |
6、滕州市 滕州素有“滕小国”之称。 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 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乃称“滕国”。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 汉初,高祖撤小邾置蕃县,西晋仍袭汉制。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滕阳郡为滕阳州。 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滕阳州为滕州(州治滕县),辖滕、沛、邹县三县和陶阳镇。 明初(1369)撤销滕州。 建国初,曾为滕县专署驻地。 1953年撤销滕县专署,滕县改属济宁专署。 1979改属枣庄市至今。 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建立县级滕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