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内大围屋基得名。因早年黄姓入川时,把自己的屋基用铁篱笆刺围了一圈,人们称其大围屋基,故名。原为五村,1955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时,分建木姜、大围两个村。1961年设立大围生产大队,1984年更为大围村,2003年大围村和木姜村合并为大围村。大围村……。 |
仁化县周田镇大围村,原名翰亨村,位于灵溪上游,距灵溪墟约1.5公里,离周田镇政府20公里,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文古雅、建筑独特的山间盆地古村。这里群山环抱,灵溪河蜿蜒流淌,丛林翠绿,碧水漩清,鸟语花香,山村恬静,一派世外桃源的灵丽与祥和。也就在这高山平坝中,一道高大巍然的古城墙,围护着占地8.7公顷、186户上千黄姓人口、百多幢古宅的一个大围古村。大围村围墙内共有13排巷道古民居,青砖泥砖砌筑,青瓦……。 |
大围村……。 |
约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始建村,隶属泷水县一都。清朝辖内设有大围、岗背、龙湾、蒲塘楼等村,隶属罗定州一都开阳乡;清末宣统二年至民国20年(公元1910年~1931年)现辖区设有大围、大石、洋梅、蒲塘等堡,隶属罗定县第二区船步团;民国20年至30年(公元1931年~1941年)隶属罗定县第二区镇东乡;民国30年至罗定解放初(1941年~1950年初)隶属罗定县第三区船步乡。建国后,1950年……。 |
1952年3月设竹洞乡,属云浮四区;1954年3月成立竹洞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料洞乡;1958年10月设大围生产大队,属幸福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属南盛人民公社;1966年6月属朝阳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称大围乡,属朝阳区公所;1986年10月改称大围村委会,属南盛镇;1989年改称大围管理区,属南盛镇;1999年改称大围村民委员会,属南盛镇镇至今。大围村……。 |
因整个村都被山团团围住,村的面积在整个蓝口镇也较大,故名。1980年坑内大队、新星大队、大围大队合并为大围大队,1983年称大围乡,1987年称大围管理区,1999年经东源县政府批准设立大围村委会,沿用至今。大围村……。 |
1951年属五区平陵乡,1951年12月属五区祖塘乡,1957年12月属平陵祖塘村,1958年10月属山下大队,1973年3月称大围大队,1984年3月称大围乡,1987年1月称大围村民委员会,1989年10月称大围管理区,1999年4月改称现名至今。大围村……。 |
因村庄座落在赖坑嶂山麓宽广地带,四面环山,得名大围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大围小乡;1954年,称大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2月,属惠阳县,并入宝溪乡;1960年,改称大围生产大队;1963年2月,属高潭公社,称大围大队;1983年,改称大围乡;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22号文的批复,改称大围村委;1990年,改称大围管理区;1999年……。 |
因此村从联滘村分出,驻地设在大围村而得名。1990年撤联滘乡后,分出大围管理区,1998年改村委会,沿用至今。大围村位于石潭镇北部,距圩镇约7公里,全村共11个村小组,总户数445户,人口2155人,有耕地面积940亩,其中水田557亩、旱地383亩,鱼塘24亩。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林业用地面积9501亩,其中生态林面积9426亩,商品林面积75亩。有低保户11户共34人,五保户11户。……。 |
大围村 位于片区中部,是韩江支流义丰溪下游冲积洲。清康熙年间(约1671年),南砂村(现溪南南砂村)林氏三房迁居于此,住宅建成寨状,取名“寨内村”。清中叶(约1770年),南砂村林氏六房在位于寨内村附近再建大洲村。1961年,寨内村、大洲村、沟内等合并成大村,遂称大围村。大围村是一个纯农村庄,村民以林姓为主,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全村住户237户,人口980人,党员38人,支委4人,村委3人,交……。 |
大围社区地处梅云中心地带,总人口2263人,共456户,现有耕地364亩,山地面积350亩。社区内有较大规模工业企业4家,其中广东深展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2008年社区实现工农业总收入192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199元。社区还建设了老人活动中心、创办文化室(图书馆)、成立基层工会,活跃居民的文化生活。2009年社区党支部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建设社会主……。 |
大围村是广西贺州市富川县富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51123100216。 |
1949年后属蓉江区南水乡。合作化时属蓉江片南水乡第二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建南山大队。1959年属蓉江公社。1961年属蓉江区南水公社从南山大队分出名大围大队。1965年属西华公社。1968年并入南水大队。1972年从南水大队分出。1984年改今名属西华乡。2003年属东山街道办事处至今。大围村……。 |
大围村委会地处山区。在下王村东北8公里。明、清“县志”均载:“大围村”。传说,春秋时,晋国屠岸贾追杀赵氏孤儿赵武,得知程婴抱赵武迁入此沟的手掌岩,火速部署,大包围捕杀。从此遂称此地为大围。立村时以地名定村名。亦说,大围村址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临河,有大包围之势。村名由此而得。现有耕地893亩,556口人。置村民委员会,只辖大围村。原属王村乡,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王村乡撤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