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湾村位于炉桥镇南侧,南与长丰县相接。该村的西侧与高塘湖相连。该村拥有土地3778亩,有四个自然庄组成,人口2856人,村两委由9人组成,该村利用高塘湖宽阔的水域条件,大力发展……。 |
因庄内范姓居多,且住洪河湾较近,故名。解放前属临泉县滑集区方集乡,解放后划归阜南县方集区。1961年建徐大庄大队,1971年建范湾大队。1984年3月撤社并乡,改名为范湾村和徐大庄村。1992年撤区并乡,三里园村从范湾村划出,邓湾村从徐大庄村划出。2006年10月范湾村与三里村、邓湾村并村时设范湾村民委员会至今。范湾村位于方集镇东部,东与徐大村相接,西与方集居委会相邻,南与河南省隔洪河相望,北与段……。 |
因以范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范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为范湾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范湾村……。 |
明初范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建村于河湾处,故名范湾。清属朱家里。1936年属塔山联保。1941年属杨集乡。1951年属六区。1958年置范湾大队,属小屯公社。1984年改范湾村民委员会,属小屯乡。1996年小屯乡撤乡建镇,属小屯镇。范湾村……。 |
范湾村概况地理位置范湾村位于新县郭家河乡中北部,面积5.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5400亩,耕地面积600亩,辖9个村民组,共985人,其中五保12人(分散供养8人,集中供养4人),低保102人),残疾26人,贫因户17户69人,2017年脱贫12户53人,2018至2020年计划脱贫5户16人。有村级小学一所,教职工4人,村级卫生室一所,交通便利,县乡主要公路南北循环线经过范湾村,北去陡山河,南达陈……。 |
1950年属十五区范湾村;1958年属西流河公社何口管理区民主中队;1961年属西流河区何口公社民主大队;1975年1月属西流河公社何口管理区民主大队;1980年更名为西流河公社范家湾大队;1984年属西流河区何口乡;1987年属西流河镇至今。范湾村……。 |
清朝年间,有一位范氏第十三代排行老五的叫范五老爷曾在此居住。该湾村民租种的全部是范五老爷的地,居民大都也是姓范,因此而得名范家湾。后人为了叫的顺口称之为范湾。清朝年间,范五老爷在此居住,居民大都也是姓范,因此而得名范家塆后人简化为范湾。当时范家湾远近闻名非常出名,因为在范家湾中心地带有三棵百年以上的黄连树和十八棵百年以上的柏树,当地又称该塆为柏林里。三黄十八柏是当时范家湾的显著性标志,最后一棵黄连……。 |
范湾村位于平林镇南20公里,随、枣、宜三市交界处。全村版土面积4.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172户,564人,村干部5人,党员27人。耕地面积1700亩,山场2000亩,油桃1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范湾村位于徐咀水库下游,土壤肥沃,泉水浇灌,地理条件独特,出产的稻米品质优,产量高,年产1800吨,产值3500多万元,已成为生产优质稻的专业基地。……。 |
相传在明代时,一范姓人家在此居住,形成村落,称范家湾。清朝,属谷城县兴仁区。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二十年(1931),属谷城县仙人渡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谷城县一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谷城县仙人渡镇。1947年,属谷城县一区。1949年,名范家湾村,属光化县第四区(仙人渡区)。1952年,名称不变,属光化县三区。1956年,名范家湾高级合作社,属光化县仙人渡乡。1958年,名友谊……。 |
一、基本情况范湾村地处张集、黄龙、峪山三镇结合部,地理位置偏僻,全村共有7个组,9个自然村,现有耕地面积2969亩,人口1016人,其中党员35人,现有住户225人。二、村级经济发展情况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由于范湾村地理位置偏僻,无企业投等集体性收入,无承包地。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全村共有通村、通组公路10公里,于2007年完成5公里,目前还有5公里没通,全村多处出现“断头路”,造成群众出行……。 |
因驻地自然村范湾而得名。1958年小三合、大三合、范湾统称范湾大队。1983年范湾大队划分更名为三合村村民委员会、范湾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三合村村民委员并入范湾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范湾村:位于西圩乡西北3公里处。……。 |
原属固原县,1942年划归本县硝河乡,1985年改为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范湾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