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山西南部有山,山上有石似凤鸟,村民建居于山麓,故得名凤山。宋、元时期属感德乡连江里;明、清时期属三区连江里;解放前属双龙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底至1955年属和平乡;1957年并入水南乡;1958年定庄、霞坂、田厝、院前、长庚组成黄石公社凤山大队;1961至1965年分为下坂、田厝两个大队;1963年,定庄、霞坂、田厝独立建大队;1966年又合并为凤山大队;1984年12月改队为黄石镇凤山……。 |
凤山村,处泉港“母亲河”坝头溪中游地带,涂山公路沿村而过,泉肖铁路横穿本村的坝头洋。全村1400多户,人口5000多人,耕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有党员134人,村两委干部8人,村民代表60人,设8个责任片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盛产水稻、甘茹、花生和多种农作物。坝头中学和前黄镇学区,前黄镇坝头中心小学、坝头中心幼儿园在本辖区内,域内有坝头连氏家庙、龙凤宫、青狮古洞三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凤宫民俗……。 |
凤山村是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淮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424106212。 |
凤山村凤山村位于德化县西南部盖德乡西隅,海拔950米,东接本乡上坑村、福阳村,西靠永春县桂阳文太村,南接永春县锦斗云路村,北与上地村相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8.60平方公里,有三安、石牌、南徐3个自然村,2004年底共有734户2550人。凤山村在宋、元、明属集贤乡新化里,清属在坊里上林社儒山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奉令推行保甲制度,先属长一区儒林联保。1952年8月属……。 |
吾祠乡凤山村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辖凤山、柯厝坑二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住户161户,593人;土地总面积17243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林地面积13793亩,主要种植杉木、毛竹等。2011年人均年收入约4272元,目前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农户31户92人,其中低保户13户32人。现有党员22名,其中女性党员3名,预备党员2名,外出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党员平均年龄45.8……。 |
该村地处西和县汉源镇南部,隍城脚下,传说在庙庄王在皇城建国时,因曾落过凤凰,故而取名凤山村。据查,民国期间是水南镇南坛地,人民公社时1949年属城关公社,1958年为凤山大队,1982年7月改设村委会,1983年改设汉源镇沿属至今。凤1山村……。 |
因境内有座凤凰,故名。1950年,永登县人民政府在红城设区,1956年8月,红城设镇,属红城镇管辖;1958年9月,成立红城人民公社,属红城公社;1966年“文革”时期,改名“永红人民公社”,属永红人民公社;1983年红城人民公社改建为红城乡,属红城乡管理;1984年,撤乡置镇,属红城镇至今。凤山村……。 |
秦安县兴国镇凤山村位于秦安县城东南处,凤山村因凤山而得名,凤山风景区由泰山庙古建筑群、太平堡遗址、行宫及春场园四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15274平方米,主体建筑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山上庙宇鳞次栉枇,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维修和扩充。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778户2835人,全村有耕地2313 亩,其中果园面积400亩。全村的主导产业为农业和服务业,种植蜜桃400亩。村内主要道路基……。 |
凤山村,位于黎埠镇西北部,距圩镇约7.5公里,人口3349人,常年外出945人,耕地面积2661亩,现设村民小组23个(分别是浪头、深塘、上墩、营墩、西山、后楼、桥坑、桥头、马槽、立新、英洛、西角、钟屋、农会、新屋、老屋、大源、水龙、宝昌、塘群、塘边、冲尾、陆暗)。凤山村地质好,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村里现已铺设水泥硬底化公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村集体较为固定的收入项目是:电站分红及砖厂分红。村民……。 |
凤山村位于可塘镇城乡结合部,东南连接可塘社区,西至省道241复线,北与联金村接壤,属于革命老区。区域面积0.8平方公里,总人口1300多人。凤山村背靠山冈,座东南向西北,村前为广阔良田,可塘新建公路横贯而过,村后是公平水库干渠绕过山腰。为林姓聚居,源出于豪路、港仔尾、潭西、罗南新厝等林姓宗支。耕地面积456亩,水果播种面积165亩,淡水养殖面积120亩,林业面积1千多亩。村中多有宝石加工作坊,村后……。 |
凤山村委会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95亩,水田面积2250亩。村委会下辖15个自然村,总户数398户,总人口1423人,总劳动力约700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人。据统计,通过产业双转移和农民工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活动,2008年凤山村已有2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村共有干部5人,党员58名。2008年村人均收入4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近年来,凤山村因地制宜,充……。 |
明朝时建村,称凤山,属泷水县;清属罗定州五都;民国期间属罗定县第六区围底团;新中国成立后隶属第二区,1953年5月属从第二区分出设立的第十区(围底区);1958年公社化设凤山大队,属围底公社;1983年撤大队建乡,隶属围底区;1986年撤乡设村委会;1989年5月改称管理区;1998年5月恢复凤山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均属围底镇。凤山村……。 |
凤山村,在建国前名叫凤屯岗。当时的地理环境是村庄周围被四个树山(长满树木的岭岗)环绕着,中间一条从南到北的道路分隔两边树木直插入园头。形成有头(从园头)、有身(中间道路)、有翅膀(四个树山),形态恰似一个凤凰栖息在山岗上,故名为凤屯岗(“屯”是聚集或驻扎的意思)。建国后,在建制上取名为凤山村。明清时期,凤山村隶属石湾巡司署。民国时期,隶属于博罗县第十二区礼义乡。新中国成立后,凤山村隶属于第五区东博……。 |
1987年1月,成立凤山村村民委员会;1989年12月,改为凤山管理区委员会;1999年5月再改为凤山村委会,沿用至今。凤山村……。 |
凤山,即凤山山脚下建居的聚落1949年前属新兴县三区共成乡一农会;1949年10月后属新兴县三区共成乡。1950年属三区二庙乡,1955年属上沙区公所二庙乡,是二庙洞的互助组织,后称农业合作社;1958年2月属共成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1月属社圩公社称凤山大队,1959年属共成公社凤山大队;1983年属共成区称凤山乡;1986年11月属共成镇称凤山管理区;1999年属共成镇凤山村委会;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