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境内有一水库大坝,得名高坝村。1961年为青云公社第3大队,1981年得名为高坝大队,1984年改为青云乡高坝村,1993年并入小渡镇管辖,2002年将洋桥村合并。高坝村……。 |
因此地以高姓村民聚居为主,且地是较为平坦,故此得名高坝村。高坝村与吴湾村在人民公社时,称东山大队,后来撤东山大队,撤队建村,1980年置高坝村民委员会,属栗川乡管辖至今。高坝村……。 |
以地处旧水系大七坝渠高坝沟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柳乡第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红崖区第三乡;1956年撤区并乡属高坝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高坝公社管辖,称高……。 |
以旧水系杂渠五坝河的高坝沟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十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大河区大河乡二行政一至三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古城乡高坝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 |
高坝村位于坝黄镇南部,与桐木坪乡相连,地处边远的高山村,交通条件较差,距铜仁城区18公里,距坝黄集镇12.6公里,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农户404户、1580人,有耕地1116.9亩;其中,田638.4亩,土478.5亩,有牧地338亩,水域46亩;天然林、生态林、经果林等林地5176亩,森林覆盖率达51.2%。高坝村主产红薯、马铃薯、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农产品和楠竹等林木产……。 |
高坝属北部侗族地区,距平秋镇政府18公里,位于锦屏县之西、剑河县之东、天柱县之南,一寨跨两县,上寨属剑河,下寨归锦屏。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56户893人。土地总面积4800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亩,林地面积3290亩。高坝7月20赶歌节是省内闻名的侗族盛大歌会,有170年的历史,每年来自锦屏、剑河、天柱等县的侗家儿女聚集到这里进行北部侗族文化交流。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
高坝村坐落磻溪乡东南部,东与锦屏县皮所村比邻,南与锦屏县下高坝村杂居,西与锦屏县新寨村接壤,北与磻溪乡平岑村相连,“素有一脚踏两县”之称。全村有两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68户,758人,距磻溪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全村总面积5.846平方公里,属侗族集居村。高坝村现已实现“三通”,85年“磻高”公路全线通车,97年仲夏接通国家电网,05年接通人、畜、消防引水工程。高坝村有历史悠久文化传统节日“……。 |
高坝村位于王寨镇南部,村委会距王寨镇人民政所在地约5公里。东与思南县长坝乡接壤,山地起伏大,境内中华山中华寺(又名毗卢寺)系明末西南佛学高僧天隐禅师(相传为明王朝王室后裔)客居之地,至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全村共4128人,有耕地面积5150亩,村设党总支1个,下辖党支部6个,有党员81人。村委会辖村民组24个,农业生产以烤烟、辣椒、太子参、水稻、红椿种植为主,畜牧业主要有猪、牛、羊和家禽养殖……。 |
高坝村:位于观音寺镇以南4公里处。……。 |
高坝村:位于第一人民医院北侧。……。 |
1958年为高坝大队,1967年更名红旗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1983年体改为高坝村委会,沿用至今。高坝村……。 |
此处海拔较高,且地势平坦,故名。1984年更名为五宝乡高坝村。2001年更名为五宝镇高坝村,沿用至今。高坝村……。 |
此地位于一个叫“高坝上”的地方,村名遂借以此小地名为名。1950年建政时将保改村,成立高坝村;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的体制;同年设立高坝生产大队。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
高坝村是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二郎庙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0781117999。 |
高坝村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0727100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