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坑村,明朝时期吴氏村民从东岭大吴迁此,建村在面海的一大坑垄缓坡地,以姓氏取名为吴坑,后来陈氏村民到此,建村在坑垄后缓坡台地,而改称为后坑。明、清时期属三十四都下庄铺;民国时期属辋川乡后社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一区、十一区、十四区,驿坂区后社乡;1958年起先后属超先公社,辋川公社置后坑大队;1985年改设为辋川乡后坑村委会;1989年乡镇属之。后坑村……。 |
后坑村位于内坑镇政府西北部,临近国道324线,古时称泉州南山外四都后头坑。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形,村落所在地较为和缓,大致东南低,西北高属风水宝地,村落依山临水。前有九十九溪,后有御临山境报恩寺。村落总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586人、耕地686亩,经济也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想、龙眼、香蕉等。出版、村有瓷砖厂,小学1所。联系电话:88325238……。 |
后坑村位于南浦乡东部,东与马苑村为邻,西与兴巷村毗连,南与龙桥村相接,北与中西林场交界。源自大帽山(海拔488米)的后坑溪向西流汇于龙溪(龙溪东流汇入九龙江南溪)。1957年10月以前归南靖县程溪区,属马苑乡所辖,1957年10月以后划归漳浦县,1958年公社化时,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1961年属南浦公社后坑大队,即今南浦乡后坑村的前身。村辖后坑、坎仔脚、东湖、祖厝、新墟尾5社(自然村)。全村3……。 |
村庄位于湖美后面的坑垅,故名。明清时属大田东区三十一都;民国时属京仙乡;1950年2月属大田第七区;1958年属湖美公社;1984年称湖美乡后坑村,并沿用至今。后坑村位于湖美乡西侧,距乡政府13公里。总人口92户316人。耕地面积412亩。2012年村财收入1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7392元。 与德化县村美乡交界。……。 |
后坑村村情概况 后坑村与书峰乡交界之处,村委会设在东坑自然村之地;聚落在上系九仙溪四级电站交界;下系梧店村与桃源村交界;中间是一条华社线公路通往书峰乡;系沈海复线高速通往全国各地;周围都是四面深山;有茂密的森林;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中间是一片肥沃的良田,村委会由‘后坑自然村’‘东坑自然村’‘石圳自然村’三个自然村组成的后坑村委会,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0户;总人口2238人;耕地总面积48……。 |
因本村位置偏僻,且村子较小,故名。原属张际大队,1979年分出单独成立后坑村民委员会。后坑村,位于洋里乡东南方约5公里处,东面与大湖乡兰田村接壤,西面是仙洋村,南接张际村,北接新见村。全村有耕地面积320亩,山地面积3800亩,人口533人,133户,辖有坑里、确当、前洋等自然忖、后坑村是县科委定为沼气开发利用和低产果园改造项目的实验地。 ……。 |
后坑村位于南海乡草屿岛东部,是南海乡一个行政村,东边临江尾村,西面为山丘,南边为洋雷顶,北面临海。村域总面积23.25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4.76公顷,占总用地20.47%。其余用地为水域及农林用地。现有户籍人口554人,139户,主要以养殖,捕鱼为主,农业为辅。……。 |
后坑村因村后有一个坑而得名后坑。地处龙湖镇与英林镇交界,交通便利。后坑村共有人口1800人。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约500人,外来务工人员约450人。后坑村企业以家庭式服装加工厂为主。在多年的家庭式加工厂基础上,现已有了较具规模的企业。后坑村领导班子共有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 |
后坑村,因后有山,山上有一大坑沟,故名。原属朴山村,后成立后坑农场,1995年建后坑村,设后坑村民委员会。后坑村位于水头镇西部,东临朴山村,西与仁福村接壤,南以朴山自然村大门内为界,北连新营村。以驻地自然村名命名。原属朴山村,后成立后坑农场,1995年设后坑村委会。后坑村委会有7个村民小组,有250户、981人。有耕地25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蔗、土特产有龙眼。辖区内有2家石仔场和上游水库。……。 |
后坑村,即地处平海湾西岸,地理位置偏后的自然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为后坑生产大队;1984年10月大队改村,属莆田县忠门乡后坑村。1988年10月莆田县忠门镇。2002年属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后坑村……。 |
地处王宅(现华园)后面,地势多山沟,故名。旧属尤溪二十七都。民国时期为后坑保。解放初属大坪乡。1958年成立后坑大队。1984年改为后坑村,成立后坑村村民委员会。后坑村……。 |
1980年设立后坑大队;1983年改为后坑乡;1986年改为后坑村委会;1989年改为后坑管理区;2000年改为后坑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后坑村……。 |
2016年1月从库竹村民委员会分设为后坑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后坑村……。 |
后坑村:后坑村位于洪阳镇北端,省道1930线和马五线交汇处,距离洪阳镇区2公里,普宁“八景”之一“培峰塔”耸立于该村,交通便利。村现有人口2349人,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平原地区,纯农经济。村民经济收入一般,多以务农种植为主,主要有粮食、蔬菜、苗木等。支部现有党员34人,村“两委”干部有5人,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元。……。 |
相传于明崇祯年间,蔡姓从甲西博社迁此;新中国成立后设后坑乡,属第二区(潭西区);1956年并入河西大乡,乡府设在后坑村;1958年潭西公社成立,属河西片;1960年设立后坑生产大队;1969年从潭西公社划归河西公社;1974年兴修后洋电排;1983年改为后坑乡,属河西区;1987年改为后坑村委会,属河西镇;1994年改为后坑管理区;1999年改为后坑村委会,沿用至今。后坑村位于陆丰市西北面,面积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