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村位于赵庙镇北部,北邻北八丈河与双庙镇隔河相望。双清路、高光路在此交汇。辖区面积5.9平方公里,总人口5096人,耕地4980亩。2006年村级区划调整时由原来的黄门、范宋、赵庄三个村合并为黄门村委会、黄门村党总支。该村系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辖黄门、东范等8个自然村(黄门、东范、范老庄、赵庄、范庄、黄范、范长庄、宋庄)13个村民组。农作物以小麦、甘薯、大豆、葡萄为主。太和县东范农业综合开……。 |
原称黄闷,以其地势高,雾罩多,令人窒闷得名,侗名“更王”,其意不详,也有说意为侗族之最的。民国二十年改为黄门,亦因黄门村是黄姓开寨之故。清代属黎平府,系古代九寨之一。民国15年设过乡,民国中后期为九寨乡第六保。解放后于1953年复设黄门乡,此前辖至现在的孟伯。1958为黄门公社黄门大队,1966年并入彦洞公社,1970年又分开设为红门公社红门大队,1981年复为黄门大队,1984年改为黄门村。地貌……。 |
清代初,黄姓迁此建村,取名黄门。清代属黄道保。1929年属北区。1934年属五区(薛店)。1947年属西关镇。1948年属二区(薛店)。1958年属渣园人民公社,置马圪垯大队。1961年属渣园区。1965年属渣园人民公社。1984年春析置黄门。1961年属渣园区。1965年属渣园人民公社。1984年属渣园乡,设黄门村民委员会。黄门村……。 |
黄门村原名原家门,史称凤饶村。有碑记载:此处凤阳河水畅流,杨柳成行,经济繁荣,人财鼎盛,由凤阳河而得名凤饶村。清光绪三年灾害频多,瘟疫成行,仅剩黄姓两家,凤饶村名存实亡,后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王、殷、李三家,落户居住在黄氏家门东头,随人丁增多,称黄门村。清光绪三年(1877)灾害频多,瘟疫成行,仅剩黄姓两家,凤饶村名存实亡,后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王、殷、李三户居住于此。清代属和乐里,民国时……。 |
黄门村是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下辛店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923105999。 |
黄门村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石市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0421117224。 |
黄门村位于莲洲乡的中部,交通便利,距乡集市近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748.1亩。山场3853.6亩。自然分布5个村庄,13个村小组,户数386户,人口1538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低保户26户,五保户4户。居民以单一的种粮为主要收入来源。产业发展难成规模化,水资源缺乏,靠地表水维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农电改造后全村基本通电,未能开通有线电视网络。土坯房占全村半数之多。人均收入……。 |
古时山门处海洋中盛产黄鱼,故称为黄门。光绪年间(1875~1908年)属八都;民国时期属五至六保;1957年成立黄门高级社;1961年称黄门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置黄门村委会;1992年5月“撤扩并”时,撤里黄乡建制后,改属坎门镇。黄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