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原名王白寨。清康熙年间,刘姓人从褚城县(今属山东省青州府)迁刘老家(今属虎岗乡)定居。王白两家拥有大量的土地,骡马成群,十分富有。刘家的祖先有一年去鹿邑卖粮,突下大雨,就在王白寨(王白楼)避雨。此时,王家人不务正业,导致倾家荡产,白家情况也不好,两家和刘商量,把粮食借给他们两家,后又连借数次,一直到债台高筑,无奈就将寨和家产作价抵给刘家,刘家就将王白寨改为刘寨。1949年10月属鹿邑县……。 |
李姓人首居于此,名小李庄。明末,刘姓先祖刘玉从罗东刘庄(今属淮阳县)迁此,后李姓绝嗣,刘姓人渐多,改名大刘庄。清咸丰年间,由于社会混乱,刘廷先带领村民在村周围筑起高寨,改称刘寨。1949年10月属淮阳县冯塘区。1951年5月属郸城办事处巴集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巴集区。1961年建立大刘寨小公社,属钱店区。1965年成立大刘寨大队,属钱店公社。1983年大刘寨大队改为大刘寨村民委员会,属钱店乡……。 |
明朝末年(1644),刘姓御史携带其子孙由山西洪洞县迁到鲍家寨,后李自成攻破鲍家寨,刘御史又迁到地,成村后建寨得名刘寨。1912年属汝南县。1949年属汝南县杨埠区高杨店乡。1951年汝南、平舆分治后,属平舆县和店区。1956年属高杨店中心乡。1958年建刘寨连,属杨埠人民公社。1960年建刘寨生产大队,属杨埠人民公社。1962年属高杨店人民公社。1984年设立刘寨村民委员会,属高杨店乡。2011……。 |
附近有座山寨名刘寨,原称“留家寨”。相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城略寨,其它山寨均被攻破,唯独留下此寨,故名留家寨。因“留”与“刘”同音,后由大队改为村时改写为“刘寨”。该地明清时曾曾属崇居上乡白水里;民国时曾属白水畈联保;1951年属白水乡;1956年为白水乡红光四社;1959年为青石公社红光四大队;1961年为青石区白水公社红光四大队;1975年撤区幷社,更名为留寨大队,属白水公社;1984年2月……。 |
一、基本情况刘寨村共有自然村7个组,全村共有520户,人口2200人,总耕地面积3450亩,其中刘寨村水田共1200亩,全村55名党员,7个党小组。二、经济发展情况刘寨村企业共2个现已发包出去,一个芥菜厂,一个棉花加工厂,每年交付3000元,其中自然村堰塘几口年收入1000元,7组非家庭承包土地年收入25000元,刘寨村老铁路复垦后发包收入6000元,全年刘寨村总收入35000元。三、三年为群众办……。 |
湾居刘姓,村湾所在地形像山寨,故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高邑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一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设4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一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划分乡镇,所辖地段属三民乡,1949年所辖地段属高庙区高庙乡。1955年为刘寨合作社,归高庙区桃花乡管辖。1958年为五星大队,1969年属于环城人民公……。 |
相传古时两个刘姓兄弟以行武为生,因此处地高,易守难攻,在此建寨,故名。1958年设立刘寨大队。1983年更名为刘寨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刘寨村:位于桑墟镇以东1公里处。……。 |
刘寨村:位于正阳大道东侧。……。 |
明洪武15年(1382年),刘寨、刘田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桐县老鸹窝迁来此地居住,取村名为刘田寨。后来曾改名叫刘庄铺。1850年,一场洪水过后,盗贼蜂起,民不安宁,刘氏为防盗保安,便围庄挖沟,遂改村名为刘圩子。至光绪16年(1890年),刘氏又挑了一圈高高的寨墙,因而又改回原名。1980年前,为刘寨大队,后更名为刘田寨大队,隶属于朱王庄公社。1983年,设立刘寨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于朱王庄乡。2000年……。 |
刘寨村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孟寺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24106262。 |
刘寨村是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老砦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827108999。 |
刘寨村是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28100317。 |
刘寨村是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万福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1772001208。 |
刘寨村是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终兴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722103217。 |
刘寨村,位于博兴县城北10公里,东依205国道,西接滨博大道,北临滨州市高新区,村庄东西延伸呈长方形。现有人口1046人,326户,党员32人,耕地2075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村内有规模较大的运输队伍,另有禽畜养殖、个体工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600元,村集体收入2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