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城村位于贵池区墩上街道最西南端,距318国道10公里,由原童溪、渚湖两村合并而成,与里山、马牙街道毗邻,国土总面积2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1200亩(杉木6千亩,毛竹1万多亩),耕地面积4800亩。全村31个村民组,1115户,3700多人口,全村劳动力2000人,村内中心小学一所,村级新建卫生室一栋,医护人员6人,商业网点14家,木材加工厂3家。7.8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贯穿全村主要村落,开……。 |
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设四维乡。新中国建立初,建四维区,所在地罗城村解放前称为下堡。“四维”即罗,“下堡”以“城”代替,四维与下堡演变为“罗城”。1958年属宣化大队,1961年分建罗城大队属宣化公社,1983年成立村委会。罗城村……。 |
1951年设立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3年改为乡政府,1986年改为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1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罗城村委会,沿用至今。罗城村……。 |
原为罗庚坝。与城合并,故名。1949年称罗城乡,1958年成立罗城大队,1983年改称罗城乡,1989年为罗城管理区,1999年改称罗城村委会至今。梅州市五华县罗城村位于棉洋镇南端,罗城村辖30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609户,人口3908人,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70亩。罗城村年平均气温为20.4℃,年降雨量约为1500毫升,气候特征温暖适宜。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烤烟,上一年罗城村农村经……。 |
罗城圩,传古时有一位仙人用箩筐挑起两座山到该地建城,故名。1940年为罗城街,属渡头乡。1949年属两江区。1952年设罗城乡,属临桂县第四区。1954年属临桂县第八区。1958年改罗城大队,属五通公社。1959年属渡头公社。1961年分为罗城、靠山、江门3大队。1962年与贺村大队并为罗城公社,属两江区。1966年复改罗城大队,并析出贺村大队,属渡头公社。1984年改罗城村,随之改设罗城村民委员……。 |
罗城村是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大成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50722105210。 |
罗城村位于城关镇西北部,全村八个村民小组498户,耕地面积1276亩,山场6665亩,水面面积300亩,村干部6人,组长8人,主要经营作物以花生、板栗为主,其中多数劳动力转移到省、市、县城区务工,年经大的在家守护耕地从事种养殖业。2012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预计收入10万元,具体发展项目:在大界线发展蔬菜种植150亩,利用闲置的120亩水面发展养殖业,改造村级茶园并进行招商。2013年元月在罗城村……。 |
明朝属崇仁里;清代属二都;民国属寺下乡;1950年后,属南林区罗城乡,分设王田、芦坑、塘角、罗城、文山五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南林人民公社罗城管理区,改设为罗城生产大队和王田、芦坑、塘角、文山四个生产队;1962年设区建公社,属南林区罗城公社;1975年撤区并公社,属港路公社;1984年恢复区、乡镇制,属寺下区罗城乡,复设王田、芦坑、塘角、罗城、文山五村;1987年撤区设乡镇,属港路乡;1……。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淅川县三官殿区景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曹楼、城角、业湾、时湾、罗城等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胜天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1961年又改为罗城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红星生产大队。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 |
传说因此地地形与船相仿,可立郡,故有二十多个家族迁居来居住、种植经营、经商,以罗姓为主,又以铜锣乐器加工名杨四乡,由于地理开阔、山青水秀,二江流域水利方便,可建城市,故取名罗城。清代属邵阳县温和都,民国时属宝庆县义胜乡;1949年解放初期时属邵阳县第三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卫星人民公社罗城大队;1961年为罗城人民公社罗城大队;1984年撤社设乡时为罗城乡罗城村;1995年撤区并乡时属罗城乡……。 |
原属绥宁县第十区溪口乡,1957年划入通道。1958年公社化时,并入画笔大队,1961年调整行政区划体制时,分建罗城大队,属溪口公社。1984年为溪口乡罗城村,1999年为溪口镇罗城村,2016年调整区划中,仍属溪口镇。罗城村……。 |
清朝末期,始建此村,村址不定,迁来挪去,故称挪成,后误传为罗城。元末明初,属邳州修文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属睢宁县修文乡;民国期间属睢宁县七区占城乡;解放初属邳睢县张圩区石匣乡;1953年属十三区石匣乡;1956年属八集区石匣乡;1957年为石桥乡前进三社;1958年属占城公社三大队;1959年改为六大队;1961年为罗城大队;1983年改为罗成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罗城村:位于占城镇西……。 |
因其位于罗城畈地片范围内,且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故名。1958年成立罗城大队属罗城人民公社,1968年韭山大队并入属南阳公社,1972年韭山大队析出属南阳公社,1984年改为罗城村民委员会,2003年韭山村并入,名称沿用至今。罗城村……。 |
因当地地形平旷,圆似铜锣,称为铜锣塅,又曾是古阳乐、康乐县县城所在地,故名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罗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罗城区,1950年成立新和乡。1958年成立罗城大队,属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属罗城公社。1984年成立罗城村民委员会。2001年属罗城镇,沿用至今。罗城村……。 |
1948年7月12日汾阳全境解放,至1949年属九区管辖,1950年至195年属四区管辖,1953年至1955年属罗城乡管辖,1956年12月成立贾家庄乡,归贾家庄乡管辖,1958年10月,贾家庄乡与城关镇合并成立万年青公社,归万年青公社管辖,1970年9月,万年青公社分设为城关镇、贾家庄公社,归贾家庄公社管辖,名罗城村大队,1984年10月,贾家庄公社改为贾家庄乡,罗城村大队更名为罗城村民委员会……。 |
《平遥县志》载:“来城在县西三十五里,按旧经云:后汉来歙筑之以御冠故名。《平遥县志》又云:“来城俗称罗城,来罗音相近,代远年湮土人未能深考故读。传说:罗城附近有羌城,羌城为寨。罗城为口,古代屯军之地。1961年12月,设立罗城生产大队,1984年3月,撤销罗城生产大队,设立罗城村民委员会。香乐乡罗城村地处汾河西沿,距县城20公里,人口926人,劳力590人,现有耕地2700亩,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