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村村……。 |
裴村位于邯郸市冀南新区林坛镇西部,现有人口910人,土地908亩,党员37人,两委干部5人,村里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
裴村位于宜安镇区东侧,现有人口有499户,1970人,中共党员114名,耕地2225.20亩,粮食总产量916吨,亩产374公斤,农林牧渔业收入1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61元。 ……。 |
裴村原名裴店,始建于1414年,建成于1415年10月。后来和店上村分开后,因村民大部分姓裴,故名为裴村。1949年,设立平原省,撤销卫河县,属清丰县第六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清丰县第六区。1955年,属大屯乡。1958年,为韩村人民公社裴村大队。1962年分设大屯人民公社,为大屯人民公社裴村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为大屯乡裴村村民委员会。裴村村……。 |
明初裴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居尚村之东,故取名东尚村。清道光年间有一裴姓中举居官(裴瑛),改称裴家村。后简称裴村。1949年属浚县八区。1958年建裴村大队,属卫贤公社。1983年设裴村村民委员会,属卫贤乡。2001年属卫贤镇沿用至今。裴村位于卫贤镇东,与小河镇同山接壤,全村共有耕地2238亩,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有400户,人口1571人。党员56名,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其中支……。 |
村庄历史悠久。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大兴寺在裴村西二里许,唐武德三年(620)建。久圯,止遗一塔”。传由裴姓建村,自唐宋以来,裴姓名称一直未变,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裴村”。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转高级社。1958年成立裴村大队,隶属亳城公社。1984年成立裴村村民委员会,属亳城乡。2017年撤乡设镇,称亳城镇裴村村民委员会至……。 |
村内曾有裴姓在此居住,故名。清代属和乐里。民国时期属田湖镇。1947年属田湖区。1956年为裴村大队。1958年为裴村大队,属田湖公社。1960年划归伊川。1961年9月复归嵩县,属田湖区。1963年属田湖人民公社。1984年为裴村村民委员会,属田湖乡。1987年田湖乡撤乡建镇,属田湖镇,沿用至今。裴村村……。 |
因系唐代贤相裴休故里,故名。1949年属济源县三区。1955年属济源县北官庄中心乡。1958年属辛庄人民公社,名为裴村生产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属辛庄乡,名为裴村村民委员会。1990年撤乡建镇,属五龙口镇,名为裴村村民委员会。五龙口镇裴村是一个拥有山坡、有丘陵、有平原的大村,现有人口4760人,其中党员165人,下设三个党组织,13个党支部,是全市唯一的党委建制村。辖6个农场,24个居民小组……。 |
裴姓最早在此居住,故取名为裴村。明、清时期为裴村,属太平县管辖。民国3年(1914年),国民政府改太平县为汾城县,属汾城县管辖。1954年9月,两县合并,归襄汾县管辖。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隶属五星公社。1959年1月,襄汾县撤销,属侯马市管辖。1961年7月恢复襄汾县建制,隶属襄汾县管辖。几经变更,到1979年底为裴村大队,归南贾公社管辖。1984年2月改行乡镇制……。 |
裴村地处中条山下,涑水河畔,沁东线穿境而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892户,总人口4000余人,辖区面积6484亩,耕地面积3962亩,均为水浇地,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以油葵、棉花及杂粮种植为副。全村共有企业十余家,从业人员550人,超市5个,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