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村委会位于苍城镇北部,离城镇6公里,全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新村原是鹤山县宅梧公社双桥乡闹洞村,于1558年建镇海水库搬迁到现址,帮村名为新村。新村是革命老区,现有4个村民小组,共172户,567人,人平均年收入5800元。耕地面积500亩,其中水田面积400亩,旱地面积100亩,林地面积1000亩。除种植水稻外,新村人还积极发展种养业,其中荔枝种植面积最多时达500多亩,养殖的鸡、鸭、鹅达10……。 |
因有村民以求新的希望,新的发展之意,故名。1953年组建一个乡,乡所设油行村,属廉江第十四区;1958年改为大队,属上游公社;1958年冬属营仔公社;1966年设大队,办公地址设在广德庙;1984年1月改为新村乡;1987年改为新村村委会;1988年下半年改为新村管理区;1999年改为新村村委会,一直沿用至今。新村村委会 驻地油行村,辖覃村、村仔、竹仔山、下村、油行、牛路头、坡仔塘、下垌仔、南垌、……。 |
新村村 村民、曾用名 新村村,1961太阳升大队分家成立新村村 村址方位 下横沥东南部 建村年、月(或时期) 1961年 下属自然村的名称 下属三个自然村(一村、二村、三村) 属区、镇的治革变化 番禺县横沥镇、番禺市横沥镇、番禺区横沥镇、南沙区横沥镇 村民主要姓氏 李、陈 面积、户数、人口(2008) 土地1700亩,人口约518人,户数约184户 经济建设简况 2008年全村总产值约559万元。……。 |
1950年期间设新村乡,1953年为新村初级社、1955年为新村高级社;1958年改设新村大队;1983年改为新村乡;1986年改为新村村委会;1989年撤村改为新村管理区;1999年复析为新村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新村村……。 |
新中国成立初属吴川县第七区石门乡。1958年成立新村渔业大队,属龙头公社,1979年3月属官渡公社。1983年4月改称新村乡,属官渡区公所。1986年改为新村村委会,属官渡镇。1990年2月更名为新村管理区。1999年6月成立新村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新村村……。 |
成立于1987年1月,前身是新村居委会,后经霞山区政府批准,更名为新村村委会,并沿用至今。新村村……。 |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立村,初名为南兴里。解放后称新村,属中山县第八区三山乡。1965年改称新村大队,归斗门县乾务公社管辖;1984年称新村乡,属五山区公所。1986年改称新村委会,属五山镇。2002年归新建乾务镇管辖,并沿用此名至今。新村村……。 |
1970年称渔业大队,1981年成立庙湾乡,1993年成立新村村委会,沿用至今。新村村……。 |
新村村是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回龙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0233105205。 |
1950年新村成立农民协会;1953年新村、石桥头、东一合并为上三约乡;1956年新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新村乡、同年成立新村生产大队;1969年9月改称为新村管理委员会;1975年复名生产大队;1983年改称新村乡;1987年改称为新村管理区;1998年撤区建村,改称新村村委会至今。新村村……。 |
因周围山势似龙,村庄位于龙头处,故名为“龙头村”;清初洪氏房屋失火烧毁,致使洪氏村民远走他乡,冯氏村民为求吉利,遂改名为新村。1951年,称新村行政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区(区府设在安墩),称新村小乡;1957年12月,属惠阳县,并入宝沥乡;1962年,称新村大队;1963年2月,属安墩公社,称新村大队;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8号文的批复,改称新村村委;1988年,……。 |
1949年属曲江县大塘区东厢乡;1951年,属韶关市郊区办事处南郊乡;1961年,属环市公社;1984年划入浈江区南郊办事处;1987年属浈江区乐园镇新村村委会,沿用至今。新村村……。 |
原是一处无人烟之地,清朝时陆续有人迁来落居建新房屋,故名“荒村”。1950年原属黄陂区北六乡(宝龙大队),1959年从宝龙分出称新村大队,1978年随黄陂,黄槐分公社称黄槐公社新村大队,1984年至1986年曾与黄溪大队合并为新村乡,1987年撤乡改称新村管理区,1999年改称新村村委会。新村村……。 |
新村村揭东县白塔镇新村村,位于揭东县西北部。交通、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四通八达。全村现有人口2850人,650户,耕地面积水田800亩,山坡地300亩。主要经济支柱是:家俱厂、小手工业、造纸等修理业。全村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40000元,人均收入4000元,是白塔镇经济收入较好乡村之一,历年被揭东县白塔镇评为文明村、先进党支部基层组织。近年来,新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政府正确领导下,顺应天时,地……。 |
新村村是东港镇辖下一个行政村,位于惠来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背靠三清山面临鳌江河,东西与本镇长围、大旗二村相接。全村现有总人口3070人,总户数505户。全村耕地面积380亩,其中水田面积340亩,旱园面积40亩;山地面积1680亩,其中水果面积80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冬瓜、荔枝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劳务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