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村位于猫场镇西南部,距离政府5公里,全村共辖6个村民组,有422户,1503人,其中党员12人。劳动力712人,是一个以穿青人,白,汉,仡佬等杂居的行政村,全村占地面2200亩,共957亩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0.6亩,农民人均收入1550元,农民主要以种养殖为主,人均年收入855元以下的131户,粮食产量233吨,人均粮食311公斤,属于较贫困的村寨。全村有农民住房412幢,其中石木结构56……。 |
岩脚村位于平坝县东南部,距高峰镇政府15公里,距县城25公里,距贵阳62公里,东连马场镇的嘉禾村,西接普马村,南至狗场村,北抵老胖村和马场镇的嘉禾村,面积2.04平方公里。全村包括河湾、岩脚、萝卜寨三个自然村寨,分5个村民小组,共168户687人。岩脚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7.5℃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平坝县中部溶盆稻油区,土壤肥沃,耕地资源丰富,面积达926……。 |
境内有一高岩,村子在岩石下方,俗称“岩脚”,后以“岩脚”冠村名。1958年建岩脚大队,1984年改为岩脚村,设立岩脚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岩脚村……。 |
岩脚村位于老屯乡政府驻地、828省道旁,巴拉河依寨脚穿流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远近闻名的苗族刺绣村及全县“党建带妇建”示范村之一。全村辖2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共225户760人,党员30人,女党员6人,全村贫困户44户。全村总面积7311.4亩,林地面积5961.5亩,耕地面积483亩。长期以来,经济收入主要靠粮食作物和牲畜、家禽养殖收入,多数群众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思想意识落后。但近年……。 |
1984年得名,沿用至今。岩脚村……。 |
据说最初搬迁到这里的几户人家当时没有房屋居住,就在山林的一个大岩石下住了很多年,后来人们为了记住和感激那个大岩石曾经给予他们遮风挡雨的日子,故取名叫岩脚。1984年成立岩脚村村民委员会,2013年11月将原关刀村区划为边阳镇岩脚村。岩脚村位于罗甸县北部边阳镇,系边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2公里、距省城124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村下辖14个村民组,总人口为2211人,汉族、布依……。 |
岩脚村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境内,始建于宋朝,有神秘悠久的母系文化、质朴厚重的驿站历史、浓郁独特的人文民俗、宛如仙境的山水田园,是首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岩脚一带侗族居民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渐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现保存有古民居、清代石碑、民国时期庵堂、风雨桥和古驿道等。寨内保存有完整的明清驿道约4公里,宽约1.5米,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 |
岩脚村是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金竹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31225108202。 |
岩脚村是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大崇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1281204203。 |
岩脚村是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满银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3426108999。 |
原驻地岩脚,村住山岩下,故名。1954年成立岩脚乡,属火红区(五区)辖。1970年为岩脚大队,属火红公社辖。1984年撤岩脚大队设岩脚乡,属火红区辖。1987年8月1日撤岩脚乡设立岩脚村公所,属火红乡辖。2000年6月成立岩脚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岩脚村……。 |
本村在岩子脚,故名。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十区,汶上乡、拉堡第五甲;1951年属第十一区新民乡;1954年属汶上镇新民乡;1958年属汶上公社松坡管理区;1966年属芒宽公社为岩脚大队;1984年属汶上区,设岩脚乡;1988年属汶上乡岩脚行政村;2000年为汶上乡岩脚村民委员会;2005年为瓦马彝族白族乡岩脚村民委员会。岩脚村……。 |
1951年至1953年为行政村。1954年至1957年为乡。1958年至1960年为管理区。1961年至1962年为大队。1963年至1969年为小公社。1970年至1981年为大队。1984年至1987年为乡。1988年至1999年为行政村。2000年6月改为岩脚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岩脚村……。 |
村居岩石下,因村委会境内有岩脚(村),故名。原隶属万德大队,于1973年设为岩脚大队,1984年改为岩脚乡,1987年改为村公所,2000年改为岩脚村民委员会,至今。岩脚村……。 |
居于岩石下部,故名为岩脚。现驻地大芒栅,故名。1955年由永平区划入建立岩脚乡,1958年设大队,1962年改为公社,1969年恢复为大队,1984年建立岩脚乡,1987年12月20日至1988年1月,开展区乡体制改革工作,区改为乡,乡改为村、办事处,故更名为岩脚行政村;2000年6月-12月,进行村级体制改革,设村民委员会,更名为岩脚村民委员会至今。岩脚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