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于姓从山东迁此并筑寨,故名。明属息县陈新里。清属息县陈新图。后属新堤里。1921年分属协和乡、息县东岳乡。1932年分属协和联保、东岳联保。1945年属东岳乡。1952年改属岳城乡。1956年属岳城中心乡。1958年为汝南埠人民公社一营。1961年建于寨生产大队,属岳城人民公社。1962年属汝南埠人民公社。1975年改属岳城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于寨村民委员会,属岳城乡。2005年划归汝南……。 |
明初,于姓来祖由山西洪洞移民于老庄,在村东大刘庄处掏井掏出半井银子,买地48顷,人称“于半井”。为耕作方便,于姓迁来部分族人在泥河北岸建庄,名大于庄。清咸丰元年(1851)监生于金榜,武生于灿榜创修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监生于其昌重修。清宣统三年(1911)于其贤。文生于洞庭,候选县丞于凤章重修,名大于庄寨(又名“同心寨”),简称于寨。1949年属项城县第二区。1958年9月为新桥公社于寨……。 |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于姓人从于关帝庙(今属秋渠乡)迁此居住,为防土匪,筑寨,故名于寨。1949年10月属鹿邑县石槽区。1951年5月属郸城办事处石槽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秋渠区。1964年成立于寨大队,属秋渠公社。1983年于寨大队改为于寨村民委员会,属秋渠乡至今。于寨村……。 |
清乾隆年间,从宜路(今属宜路镇)迁来一户于姓人,户主于自莫,村名为于自莫庄,后又筑寨,改村名为于寨。1949年10月属沈丘县宜路区。1951年5月属郸城办事处宜路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宜路区。1953年设大于寨初级农业合作社,属宜路区。1956年成立大于寨高级农业合作社,属宜路中心乡。1958年设大于寨管理区,属宜路公社。1965年为大于寨大队。1983年大于寨大队改为大于寨村民委员会,属宜路……。 |
明代,于氏一族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以小于庄为名。后因战乱,匪患成灾,于氏一族筑寨防匪,故改名为于寨。1949年属西华县八区。1958年为皮营公社于寨大队。1975年为东王营公社于寨大队。1984年为东王营乡于寨村民委员会至今。于寨村……。 |
于寨村是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1003204218。 |
原名小王庄。明末清初,于华林一家自村北15里于家洼迁居此村,后于华林之母祭奠三周年时,大名府送一匾额,从此于姓显赫乡里,小王庄改名于家寨,简称于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于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郎中乡于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大队,为郎中人民公社于寨大队。1960年公社驻地迁坝头,仍称郎中公社。1984年成立濮阳市郊区,为濮阳市郊区郎中人民公社于寨大队。同年撤社建乡,为濮阳……。 |
于氏在明洪武二年(1369)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居开州东南25里建村,称为于家洼村。清康熙十六年(1677)于在海曾祖父携子女由于家洼村逃荒迁居何寨村西今址修寨立村,时称为西何寨。后来于氏人丁兴旺,人口剧增,更名为于家寨,1947年后简称于寨。1949年,为濮阳县七区于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梁庄乡于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梁庄人民公社于寨大队。198年成立濮阳市郊区……。 |
于姓建起的村庄得名于寨。1943年属滨河县。1945年归长垣县第八区。1958年建于寨生产大队,属佘家人民公社。1963年属武邱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于寨村民委员会,属武邱乡,沿用至今。于寨村……。 |
于寨村位于龙湖镇西部6公里处,东临古城,北接梅山,西临菜园沟,南接山西乔,共有两个自然村(于寨、石垴),现有户籍人数1141人,党员45人,耕地1700亩。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筑学鼻祖李诫的墓地位于西北处。人力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为种植业,大樱桃和小樱桃果树及养殖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次被评为龙湖镇五好村党支部,先进党支部。……。 |
于寨村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1702110202。 |
于寨村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临盘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24003999。 |
于寨村是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22106276。 |
于寨村村位于镇政府东10公里处,属于付北办事处,173户,常住人口621人,耕地面积是1327亩。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