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设立枣林初级社,1958年设立枣林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枣林村并设立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枣林村……。 |
因此村有枣林,故得名。1984年撤社改乡,设立师家园则乡枣林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秀延镇、师家园则乡合并为宽州镇,变更为宽州镇枣林村村民委员会。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枣林村……。 |
因该村枣树成林,故名。据记载,清顺治时(1644-1661),全县设三乡19个里,枣林村隶属清远乡,清代末枣林为南乡第三联8堡。中心堡金渠镇,民国2年(1913)隶属金渠保甲局。民国19年(1930)归二区团管辖。民国29年(1940)归金渠镇公所管辖。1958年设枣林大队,1984年由金渠镇人民政府命名,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枣林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枣林村……。 |
此地枣树成林,唐太宗李世民射猎追白兔于枣林中的作纪念,故名枣林村。1958年设枣林生产大队,先后属普集公社观音堂管区、观音堂公社管辖;1984年设枣林村村民委员会,属观音堂乡人民政府管辖;2001年观音堂乡与大庄镇合并后,设枣林村村民委员会属大庄镇管辖,一直沿用至今。枣林村……。 |
枣林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部一公里处,全村有264户,1115口人,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枣林和那家。耕地面积2044亩,其中果园面积675亩,人均0.5亩,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果业为主。以外出务工及就近务短工为经济的主要收入。2011年人均年收入为3000元,全村牛存栏10头,猪220头,羊350只,家禽1050只,兔300只。在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中,起步比较晚,现以老村改造为主,作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准备……。 |
建国初属碛石区(第六区)枣林乡所辖。1958年10月成立枣林大队,1966年更名为四新大队,1969年恢复原名;1984年5月改称为枣林村村民委员会。1997年8月改属枣林镇。枣林村……。 |
相传此地古时野生枣树成林,成村后,取名枣林村。西周初(前771年)得名。1958年为马召公社枣林生产大队。1984年,队改村,为枣林村村民委员会。2016年,县政府批复合并村,得名枣林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枣林村……。 |
郝北镇枣林村位于郝北镇西南面,榆武交界处,距镇政府18公里,距县城18公里,现有人口118人,共40户,有党员14人,共有耕地800亩,核桃300亩。……。 |
废清制后,枣林属二区,区公所在桥头;1949年属桥头二区,属下流碛行政村管辖;1954年成立村公所,隶属下流碛乡政府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隶属桥头人民公社,为管理区;1961年成立枣林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镇,改设枣林村民委员会,隶属桥头镇管辖至今。枣林村……。 |
1958年名为枣林生产大队,属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3月名为枣林村民委员会,属蒲县城关镇;2001年3月,蒲县撤乡并镇后,原刁口乡并入城关镇,改称为蒲城镇,枣林村民委员会属蒲县蒲城镇;2021年乡级区划调整,蒲县撤销红道乡,整建制并入蒲城镇,属蒲城镇管辖至今。枣林村……。 |
该村地处一条枣树成林的山沟内,故名枣林村。1958年5月至1958年属枣林乡所辖,1958年11月至1983年属枣林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属枣林乡所辖至今。枣林村……。 |
枣林村是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蔚汾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123100999。 |
相传立村时,该村枣树成林,故而得名。1949年属二区(蟠龙)下辖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953年属二区(蟠龙)下辖乡的一个自然村;1956年属东堡乡下辖农业社的一个自然村;1958年属东堡乡下辖的一个农业社;1961年韩壁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72年属韩北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生产大队设立枣林村民委员会至今。韩北乡枣林村位于武乡县城东部山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
枣林村基本情况枣林村位于平顺县石城镇西北部山谷中,全村石厚土薄,山多地少,信息闭塞,水源缺乏。土地分布状况为:沟田、山梁地,山腰、山顶地,全村总户数54户,总人口150人,全村为汉族人口,其中贫困户30户,贫困人口90人,全村国土面积4900余亩,耕地面积100亩,林地面积700亩,四荒面积1900亩,山地面积2200亩。全村党员10名,支委4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1名,村民代表10人。枣林村粮食……。 |
1958年9月设立枣林大队,属灵石县双池公社枣林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灵石区双池人民公社。1971年划归交口县,为双池公社枣林大队。1984年双池公社正式改为双池镇,枣林大队改为枣林村民委员会。枣林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