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尖冢。明正德年为尖冢渡口。清乾隆年为三宠村,咸丰年为三宠庄,光绪年为三庞村。据查,北宋真宗年间,该村西南有三个冢,故名三冢村。经历史沿革,又名三宠村,后简化为三村。中三村现有耕地2846亩,农业人口2229人。……。 |
三都河: ①据传说当时有三个都督负责督工修龙华河,而得名三都河。②传说龙华河两岸有了人类居住,逐渐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取名三都河,后人分称河西、河岸、河东。近代分为东、中、西三个三都河。中三都河村共有293户,1026口人,3146亩耕地。 ……。 |
该村由中堡村、西三涧两村合并而来,故命名为中三村。2020年2月根据绛政函[2020]7号文件合并行政村,将中堡村、西三涧两村合并,命名为中三村,成立中三村民委员会。中三村……。 |
该村原为湾里,中耀,下会三村。1920年三村联办学校,名为“三合学校”。随之三村合为一村,名中山村。解放后该村为行政村。1961年改名为生产大队。1984年因政社分设更名为中山村村委会。至今一直沿用此名。中三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2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5′。原为弯里、中耀、下会三个村,一九二0年三村联办学校,名“三合学校”,随之合三村为一村,名为中三村。现为一个自然……。 |
中三村概况 中三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现有耕地888亩,共150户,390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2年全村总收入9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近年来中三村不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钻了一眼机井,完成了道路硬化,积极推进新能源入户,目前全村所有村民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同时,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村人……。 |
本村位于中江县与三台县交界处,遂取“中三”为村名。1950年成立万福乡人民政府设立为三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体制下放调整三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中三大队,1984年改公社为乡、大队改名为中三村村民委员会,2006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属万福镇。2020年中三村和沿江村合并为中三村,选举产生中三村村民委员会。中三村距离万福镇政府约6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528户,全村共有人口18……。 |
中三村位于镇驻地北3.5公里,东距青龙湾河4公里,村西紧傍崔霍路。由张庄、尤庄、大园三个自然村构成。占地15.58万平方米。252户964口人,其中农业人口907人,非农业人口57人,农村从业人员534人。因三个自然村地理位置相距较近,而人口又偏少,1966年划归一个行政村,因在北三村和南三村两个行政村的中部,故称中三村。1984年定为片村。张庄村西距柳河干渠1公里,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6.2……。 |
2003年行政村撤并时,由原中央董、下庄、银板坑三村合并而成。以中央董起,连续三村,故名。解放前属大同乡第三保(其中银板坑属宁海县双峰乡);解放后属第3村;1961年分立中央董、中庄、银板坑3个大队;1984年改为3个行政村;1992年改属石梁镇;2002年9月中央董、下庄、银板坑3村合并为石梁镇中三村。中三村……。 |
中三:辖1个自然村,村书记孙俭标,主任孙东星,党员人数36人,两委人数6人,代表人数24人,共有户数272户,实有人口633人,困难户1户,低保户12户,耕地面积467亩,集体年收入2.78万元,人均纯收入9806元,村民主要从事务工、务农。……。 |